|
本帖最后由 chenlf 于 2013-7-18 15:36 编辑
: V5 C- ~3 p! ^% K' Y; D0 Q5 v' u' i4 q' k% v
近日网传的苹果手机充电过程中通话导致使用者电击身亡的事件成为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焦点,而一些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小结如下与业内高手探讨。! b. g0 U3 i6 l% f
0 J0 f, t& D% w2 n
1、有关《广州日报》2013年7月17日A6版“充电器疑非内地原装 或不关苹果事”的思考
; i& I* m m2 c; Y( w原文见: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7/17/content_2321377.htm3 Y4 l& \$ q6 Y& m" X) v& h5 g
/ \2 R* k( W& D* M1.1 击穿的思考: z+ U1 I1 D/ X( N& _# a7 B) C( Z- z
原文:【“但也有一种可能。我们知道港台、日本用110V的电压,中国内地用220V。如果充电器是按照110V电压做的,其容纳的电压的能力会相对弱一些。有可能会出现击穿的状况。”】
8 y1 P3 Q3 l4 G( J5 B$ { i按:如果是专为110V设计的,估计插上220V后或者立即烧毁,或者保护动作;如果同时兼顾了110V和220V,则耐压的考虑似乎应当兼顾220V才是。还请业内开关电源高手指点。
& A$ {/ H& v `& I: n6 _ o! Q/ t u- x0 J+ J
1.2 免责声明的思考0 m+ s) O$ Y# R* t
原文:【“这就是苹果的‘免责声明’。”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永平律师昨天告诉记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如果充电器并非原装,且苹果公司已在使用说明中明示了使用非原装手机充电器的安全标准,还声明对于使用非原装充电器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免责,那么为“充电死”承担民事责任的将分别是该充电器的销售商、生产商以及购买者:“如果充电器不是原装,苹果或将因此免责,而应由该充电器的销售商、生产商以及购买者共同为事故埋单。】
v; j3 U9 g3 ?8 k. n& [按:这种免责声明可以规避多少安全责任,恐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否则,恐怕不是鼓励市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协调,而是鼓励大家互埋地雷。0 y7 N! O9 K" l& A7 i# l- p* u
* L: S$ R, v* F0 b; S) P" _
2、有关《广州日报》2013年7月18日A8版“苹果专家仍不知事故原因”的思考* w4 D0 f/ [2 x# g- i0 M
原文见: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7/18/content_2323096.htm
/ \1 A3 t% X" o0 R, B/ S7 ]; O
% O% M( l* i5 w2.1 通过3C认证功效的思考0 o9 e5 c5 a4 o% y# J, E
原文:【“原装、授权生产、非原装这些充电器,在上市前都要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3C认证。这一认证表明充电器质量过关。”】) ]7 Q1 X6 \" c" W+ w
按:诚如所言,原装与否不应是必然导致触电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通过3C认证,只是表明通过型式认证和工厂审查,但是业界对工厂审查在控制产品一致性方面的作用恐怕不应如此天真。产品即使通过某种认证,产品的一致性问题(包括个别产品的质量)仍然必须考究。在事故原因未找到前为某种认证背书,恐非智者所为。
2 D _) g2 y+ C* P: q* F6 a) _1 U5 y1 h4 N
2.2 手机维护指南的思考1 _2 j" @+ Q: _7 h
原文:【又到一年最热时,手机爆炸、触电消息渐多,技术专家除了建议读者购买原厂正品行货手机及其配件(具有3C认证)、且勿改装外,还要合理“避暑”,以免手机“罢工”甚至带来危险。 ...避免潮湿:夏天的浴室、游泳池、海边都非常潮湿,高湿度是手机及充电器的一大威胁。...避免静电:用户在炎热干燥的地方要注意,手拿手机触摸金属的车门等物体时容易放电,静电是手机一大杀手,很容易直接报废主板。... 避免过充:大屏智能手机耗电快,充电时不要在高温、不散热(如背包、被子里)的地方进行,也不要长时间充电(如充一整晚),这样容易损害电池电芯。... 避免大温差: 现在很多商场或者写字楼的空调温度很低,当你从炎热的室外走到低温的室内时,手机表面容易凝结水汽,如果手机密封性不好,内部的主板也会有凝露,易损伤手机元器件。】
- N+ T1 v5 e, ~ k# H% |按:上述指南中所罗列的大部分情形,难道不是可以预见的abnormal吗?产品标准和认证过程中,难道不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吗? y( s k5 F% m% \
& n* Z, @9 I# y5 a" O# n5 l3、思维模式再思考! I1 b) Q* R1 ~6 z7 K, C2 ^
诚然,此事各方表现似有违常理,也许如报纸所说“真正原因,或许另有隐情”,但是,既然发生了事故,是否应当同时剖析一下所有涉及到的产品,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故?而不应当先入为主,直接将焦点聚集在某点上,甚至暗示责任在于使用者?窃以为,所有事故确实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往往就是100%。* M$ {' f. I' ^& z. W1 ^, r
8 F) V# q2 h8 m& j8 r4 g( \1 O6 P
$ Z# ` i6 a6 G3 l/ t9 L" [
# s7 f) O4 R5 x i; B, {) f6 x, |- h( m9 C; G! g
0 p1 h* Q; e9 n; p* a( l
* q s3 a, m1 ] e9 b1 g
Y' H" i+ S! [: D1 k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