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3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乌龙事件别让企业和消费者埋单2 a, N& h7 c1 s5 H; O: n+ c
8 k' A3 z, f6 B工商部门极不负责任地委托无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检测机构也在明知自己没有资质的情况下仍然“生猛上马”,对受检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无法估量。
$ _; L1 E" ]7 j1 H s S3 M8 G. D( Z y; a0 i
地方政府部门太过草率
' f2 v7 E! w: E( \
. x {1 [- _/ g2 K! p# Y6 j2 Z三门峡市工商局把判定产品有无问题的“生杀大权”交给一个没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而湖南省信用建设促进会更是连发布检测结果的资格都没有,却擅自对外发布检测结果,都显得颇为不负责任。; r0 D [8 i- m7 W6 o6 V% _
/ A6 p0 w) e& c/ E一个检测结果的发布,为什么不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就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如果只是抱着惩处企业为快的心态,不惜造成冤假错案,还奢谈什么公信力?虽然今麦郎和几家洋奶粉企业都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作为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两个部门是否应该主动采取行动减少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5 Y' X# ^$ u, K- Q' [
" s7 T6 `8 z8 U检测部门不负责任
! E5 O j/ h/ z7 p2 W6 S9 Z; T3 }4 p! G( c2 Q
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两家作为送检机构在检测资质不全的情况“生猛上马”,给出检测结果,提供检测报告,其中是不是还有别的隐情?; }' h0 k* \7 d( G7 h2 _
, p. V3 o5 }, O; ]: T* A( t3 a; c如此两相矛盾的结果,很难不让人猜测,两家检测机构可能受到了政府压力或涉事公司的公关,而自我否定检测结果。0 L, m. `: s7 H' G6 }9 d( q
4 a, ]8 _: z4 d3 ~3 {
企业坚决使用法律武器8 S& f0 N0 {$ F3 H2 k+ Y8 q$ c
2 N5 i3 x% `: e( W }5 p今麦郎方面表示,这次风波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无论是从产品美誉度还是从产品销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具体损失目前还在统计当中。而食品检测机构对自己出具的报告出尔反尔已经不是第一次,这就要求企业要敢于使用法律武器。" b& q5 t. l7 u, g& O
6 Y3 {% u3 M U: {! k! [) L' w' \今年4月,非官方咨询机构CER Research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雅培奶粉乳蛋清白与酪蛋白比例不达标的报告,雅培将样品送往其他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达标,于是将CER告上法庭,随后CER将报告删掉。. @7 \: n, W5 N1 t: ]
" d% `5 e, o) A! w6 M1 U$ ?
消费者最受伤
) L. _5 V6 s4 {5 Y0 P, L3 y3 @* [9 ]5 s# \ x) L4 F6 S# N8 E
毕竟检测机构应该代表着权威和公正,而恰恰是来自检测机构的截然相反的两个结果,将这所谓的权威和公正完全击碎。因此,比起“具体损失尚无法计算”的商家,受伤害更多的还是消费者。本来最近几年围绕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就已经让消费者不知如何是好了。如今又接连出现检测结果“乌龙事件”,让本就迷茫的消费者更加噤若寒蝉。
, J1 Z0 V) D7 q: @# B+ g3 o; ~: I c% x' x) v* J- p G* c
这些事件的前后矛盾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最让人担心的是,每每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有各方面出来说些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大部分问题最后都在争议中慢慢被新的热点取代,却根本没搞清楚过。
5 C4 k3 h* u9 W( o2 w" u8 I3 F0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