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拿地瓜皮当板蓝根卖的,有拿黄豆根冒充黄芪的,还有金银花煮水后再卖的。”近日召开的一次中药研讨会上,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专家组首席专家周荣汉痛斥如今的中药材市场,称造假之奇特,几乎前所未有。. R- i; [, z# ~ }7 ?
周荣汉自称“80后”,在中药行业从业逾60年,之所以发此“猛言”,是因“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中药材市场”,且对中药材的种植和流通现状及未来颇感无力。另一个让他感到揪心的事实是,为了实现中药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10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推动的行业GAP认证计划目前进展缓慢,且前景堪忧。
4 j* A8 e! k4 A4 m6 T
2 \( M3 W. }( ]5 [, z7 N+ J$ k# T( X 日本不久前有组织刊文称,担心中草药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稀土”。但这个被国外认定为战略资源性的行业,在中国正陷入一个价值与品质双重低谷期。“如果说之前中国的稀土是被当做土在贱卖,那么现在的中药材就一直是被当做草在卖。”南京医药旗下中草药电子商务平台绿金在线的首席执行官张文军说。
" c- G* n% G8 Y& b( }$ A0 w: a& O! V5 Z; N( C+ }
大批“合格的假药”入市/ r" M& `% e+ J6 y
- w" s/ h9 u3 X9 V. R" P6 w 一位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人士表示,除了原料药方面的造假问题外,因中成药定性检测的方法存在漏洞,导致生产环节的虚假投料在最终产品的检测上体现不出来,市场上出现了大批“合格的假药”。" F7 f! o, t+ W7 J
/ Y: N" [1 x' l% g8 D4 f 在之前安徽等省的基本药物招标当中,一瓶60粒装的复方丹参片中标价仅为0.95元。该人士表示,即使按照其主要原料三七的市价300多元/公斤来计算,按照国家药典规定的工艺要求,同样规格的复方丹参片,仅三七一项,成本就要占到3元。
0 {- `8 u$ w+ g( }' d1 S+ n/ \
9 c5 b( _6 ?! @- N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谈献和表示,由于有关技术标准问题至今很模糊,中药材收购方,宁愿去收购价格最低的药材。因为“如果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在这么做,而自己严格按GAP的标准来,成本、价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市场就不认账”。
+ N) w' ~ w. J# l1 f. i' ~( y0 R) u! @# G+ t
周荣汉之前在走访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市场时,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元/斤和100元/斤的黄芪在同一个市场叫卖,金银花的市场价格从60元/斤一直到420元/斤都有卖。如此大的价差与中药材的假冒泛滥现象密不可分。
' R$ Q4 x# i, v. |8 C9 c. c
' y2 K( p) ?* [ 中药造假只是这个混乱市场的一种极端体现。谈献和表示,他之前通过蹲点、走访发现,整个产业链还存在着种植来源不清、良种选育滞后、栽培管理粗放、加工手段落后、量质关系失衡、包装仓储失控等诸多问题。而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导致中药材品质、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以容易受潮的金银花为例,应实现密封管理,才能保证品质及药效。而现在多数药企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用一个简陋的袋子套着,就放到仓库里去了。”
/ M7 O/ M" ~5 b( i7 k. F* J8 j
8 `' I) m9 U$ ]- W9 Q 此外,由于产业链各方对中药材品质质量的忽视,一些中药材已经出现明显的品种退化。谈献和表示,20年前,某省某种中药材被认定为有效成分的含量占3%,现在同一个地方生产出的该类中药材,有效成本占比能达到0.8%的,已经被当地药厂当做品质优秀的来收购了。( H; ]: `) h- w- h0 ]$ W% [
# V$ h+ C P9 v/ [ “长此以往,一些不可替代的中药材,面临的结局将是毁灭性的。”谈献和说。
" r1 D+ G9 d( ~1 p" d: E+ C3 |. I6 v5 n) u, q
九部门管不住一味药
# I4 u* g: W5 C7 k; W
* u$ k- t: Q# l5 F3 Y0 b' L O0 ^ “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国家中药材GAP专家组首席专家,在看到行业及GAP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进京后不知道该把问题反映给谁。”周荣汉说,“如今中药行业由9个部委在进行管理,行业戏称‘九龙戏水’,但没有一个部门对它负责。” L9 V/ }% p$ z" |8 s
" x, y, T; U+ y% `" F& I" \
2001年,在当时国家药监局的推动下,GAP开始试行。这项覆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诸多环节的规范,旨在推动国内中药材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以及解决中药材行业的标准化问题。$ H$ ?; ], L: @, J; \: l
, p, S7 I! f$ c* F1 M$ ^ 周荣汉表示,明年将是这项工作推进的第10年,但至今进展缓慢。10年内总共只认证了51个品种,59家企业以及66处中药材生产基地。而中国大宗常用的中药材品种约有360个,这也意味着按目前的进度,完成这项工作还需至少60年时间。而未来如果主管部门缺位的现状继续,目前的进度甚至都难以得到保证。: s5 c6 x+ G* j4 j9 v0 ]
_2 M1 X( B% l. M
由于规范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目前已认证的企业及基地甚至有“回潮”的现象。谈献和表示,主管部门缺位的前提下,医院、药店等中药材的零售终端在采购时只认价格,已认证的药企和种植基地在中药材质量品质上的投入没有回报,“回潮”现象几乎是难免的。9 P- g% [3 P$ g- F
" K' D/ S4 B$ i+ E' @ 行业呼吁
5 R# J4 V D( s/ ~
7 a! V+ @' N6 ~+ V0 Z3 i1 d 价值回归$ V% y! e- i5 @+ S+ d5 j! C
! ^7 B {3 r4 L c2 W# \7 C+ P 张文军举了个例子。有家法国企业常年在吉林抚松县采购人参,全年的采购成本约为200万美元。这批人参作为原材料制成化妆品后又返销到中国,全年的销售额为1.8亿欧元。一出一进之间,价差达148倍。
) P1 s, J9 @" n
1 R9 n9 Y* v0 P1 \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是,全球8000亿元的中药材市场中,原料70%—80%来自中国,但中国在这条产业链中的占比仅为3%。这中间固然有一些品牌与技术方面的原因,但中药材长期以来遭贱卖的问题也被凸显出来。
( G9 q7 O. V! r5 _
1 d% _; C4 A' c' l B 中药材市场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其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虽有企业从中获利匪浅,但多数企业因成本难以控制而叫苦不迭。今年1月至5月期间,该行业协会所检测的537种药材中,有399种价格上涨,最高涨幅达到400%。
5 [( Z" ~* H- \6 @' g& {! x8 V0 Y7 [/ `" I6 e& {
有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大宗商品交易,挖掘中药材的价格潜力,稳定市场价格。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经济学家常清表示,大宗商品交易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其可帮助国内中药材行业发掘其潜在价值,又能抑制住行业商品价格的波动范围。其次,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商品标准的建立,这对目前国内的中药材市场来说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