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罪魁祸首”,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资料图)
+ \( J. Y0 k, R* _$ V9 V( g南方网讯经流行病学调查,截止10月1日,东莞发现91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这是记者昨天从广东省卫生厅获悉的。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 r; R( g* c$ K
东莞爆发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
3 z. e4 ^ F. {$ r7 s10月1日,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
+ b) O2 j) ^. s5 Z9 }接到报告后,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雷于蓝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省卫生厅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分别于10月2日、3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东莞,指导防控工作。省卫生厅要求东莞市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诊疗方案,切实做好疫情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和爱国卫生工作。
- \3 r: x# l7 e3 y- |1 ~% i白云机场曾截堵基孔肯雅热病例9 B# N0 x: q6 h( e2 c+ N2 X& n
早在今年6月23日晚,广东检疫人员对一非洲航班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查验时,发现1名非洲籍发热旅客,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病人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这是广东在非洲入境直航航班截堵的首例非洲籍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与广东检验检疫局配合,及时对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患者不久后康复出院。
: M' F/ H0 m+ T) ]4 O& Y&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可防可控, B r1 p; i/ |" [, ^$ D
疫情发生后,东莞当地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做好发热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q/ t. p! k! i" ]# ^3 \. h" K# e( X
专家提示,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可防可控,一般症状轻,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如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8 X6 \7 ]" L) e& W8 L
■小资料
. K4 \/ d/ p5 C) H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6 d/ I; Z9 C0 C7 a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初期症状容易与感冒、关节炎、登革热等病混淆,导致误诊,恢复期可长达几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多为对症治疗。
) A; P0 O- ^" A" r1 `5 P+ `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安规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