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的新闻,给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又添了一笔新账。此事曝光已近一周,不过至今仍留有诸多疑点。发病者并不出现在一时一地;与小龙虾消费量相比,发病案例较少;牵涉其中的“洗虾粉”成分也并未完全明确。而此时,又有一种新的言论浮出水面,认为“横纹肌溶解事件”的最根本原因是一种我们极为陌生的哈夫病。# V- I H" F$ \8 D# M& d" o
. Q: q7 B. m3 N' R2 Y/ s
“横纹肌溶解事件”回顾0 h8 {( [$ b6 U5 E g3 Q
g! v; e+ `( p0 S7 n4 p) B 回顾整个事件,小编概括言之:最初有几个人出现了肌肉酸痛,生化检验显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指标明显增高等症状。并在寻找病因时回忆起吃过小龙虾,于是便将小龙虾定为诱因。消息传开后,又有其他相似症状的患者想起也吃过小龙虾。在媒体的传播中,小龙虾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食用小龙虾致病?此后“洗虾粉”登上此次事件的舆论制高点,“洗虾粉”是否致病的主要原因?小编在这里只能遗憾的说“洗虾粉”成分不明,难以定论。0 |! ]& f, D3 L/ }- F9 x% e
# |6 s& V# N H! R8 q 据常理推测,如果真是“洗虾粉”作祟,那么其中的“有效成分”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是小分子,能够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送到肌肉组织;其次能特异性地对肌肉组织发生作用,而对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没有明显影响。有媒体报道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但草酸并不符合这样的特征。它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但本身有腐蚀性,如果摄入量过多,那么在进入血液之前就会对人产生危害了。显然“洗虾粉”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e( P9 |# Y: u* n, I+ `. k& }3 O" q0 ~- j
那么,对于最新爆出的哈夫病,又是怎样的说法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7 t' R4 X* ] k% v1 o" V8 e; G
0 k& s# T7 d6 { `' f+ K 什么是哈夫病?. e( z! P5 W. P2 d5 S9 _' X1 K2 l
K! O2 |; m% J* E 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泻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有关。
# L0 |" b. Z5 o! ?2 ]+ A; W& t) ~# f$ i7 [
对于哈夫病,目前只有这样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在这样模糊的概念中,提到它与水产有关,那么哈夫病与水产又怎样的关系呢?
- v$ }. f' m/ B, Y9 c8 ] i9 l5 g* a9 S
哈夫病与水产的关系
; W+ C9 W% O- Z5 g9 A6 ~- |+ e1 p+ {# X* D6 B
2000年的时候美国调查人员对哈夫病患者做了详细的调查,内容如下:% o! E5 k+ |" ~% h9 ?3 \
1 E4 M- r: x/ D3 ] 患者病史显示,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过水产品。其中有两人吃饭后呕吐,呕吐者症状较轻,生化化验指标也较低,因此,病因是食源性毒素的可能性增大。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分析了病人的食物。来源、如何清洗、如何烹煮的调查也在进行中。结果发现,患病的6人所吃大口胭脂鱼有的来自超市,有的来自市场,但都经过高温烹煮。鱼类腐 败而产生的毒素被排除了。& N. r* j, v8 a9 g/ D
) f( ^9 _6 h3 e) Q0 F& P$ c5 h. s
随后,环境监管人员开始追寻食物的源头,调查捕捞大口胭脂鱼的地点与数量。他们对这些鱼捕捞水域的其他鱼类样品进行检测,排除了绝大部分已知毒素。
( t# o1 |2 ]5 q, ?) M/ g; Q c3 b9 |# [& _+ `
最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明成分的毒理学测试。生鱼和熟鱼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提取物投喂给老鼠,并注射于其腹腔内。结果,熟鱼的一种提取物令老鼠出现了肌肉损伤和酱油尿等类似症状。研究人员终于得出结论,引起哈夫病的是一种可溶于非极性脂类的未知毒素,该毒素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烹调无法使之消除。目前,研究人员认为首要“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
9 t- L1 M" R3 _( F# ]5 \" |
" u& f6 J+ h! f; h' g5 b* }* s* s( N- W 哈夫病发病史: W9 W4 s7 k8 ^# m$ t
+ a, z z0 {# o9 ^
实际上,哈夫病由来已久,自1924年到现在全球已出现多次哈夫病病例。
5 b5 M5 |2 h* S* V
2 L! X: I' O0 y/ J' F/ G/ [ 1924年,它在柯尼斯堡沿岸泻湖区(Konigsberg Haff shores,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首次爆发。十年间,近千人受到波及。
( K( Y- ]: V P4 z5 ^: C9 F: O' ~ N I1 V9 C: W; _" T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药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Haff disease,一译泻湖病)。
8 \6 ]/ Z4 O+ j! H5 x
" [, }) ^4 _& a& |2 T 2000年的时候,曾参与过1997年大口胭脂鱼疫情调查的流行病学家布赫侯茨(Buchholz)撰写了一篇文章《哈夫病:从波罗的海到美国海岸》。他在文章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调查过程与判断标准。这篇文章至今仍是哈夫病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参考。经过这番调查,科研人员对哈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此病的临床诊断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标准。: L4 d$ X, \+ w, [, l% m2 d' X
) r9 c2 @) K5 v2 x1 O5 Y2 m3 x1 H
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方圆30英里内的地区,在7天内发生9起食用小龙虾后3到16小时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疫情。医生迅速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判断为哈夫病并迅速地给予了对症治疗。' B3 R9 @$ f- t
m' C8 C1 j& D7 b& r! @1 X/ b3 Q2 c0 h- B
来源:食品商务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