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9 P3 e" M% o; ? t8 |5 M- k
9 x" ?' p; @2 d7 D5 q. V- C7 d
电脑上的进度条,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 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 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
, x! z' _* |2 m, `, H) T0 j/ F+ D1 w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5 H7 R3 Q) ?/ A+ A# ~6 j, f
& a: e, a$ v D. o3 A4 p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 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 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 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 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Q' @- A5 o7 k. W$ l2 o2 \
# A; c8 A$ `, _$ r/ Q. v) [: m1 y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 f. A8 p; Y& G; A- u2. 不要过早退出循环5 Y$ w/ \+ o" \3 k& r1 _/ Y* H, V: B1 a3 c
V C6 h& W7 g 我们在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碰壁不同的次数之后退出。用程序员喜欢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都在for循环,区别 在于你是什么情况下break;的。有的人退出阈值高,这是能坚持的一类人,有的人退出阈值低,这类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就退出了。, B* t" L* ^9 E3 d9 ]
; N. H# I( g: L, s& \+ ~) m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 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2 x) x: g! c6 I' N, v/ Z1 s/ d
6 I4 y' t5 j6 @/ Q5 i9 }& w* B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 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 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
+ p' C- Q# V. V! f# U
( {- r4 E3 v) R/ B; C8 P 模仿高德纳先生的名言: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l1 z% {: y% m
- a8 }6 S2 r* @% l g9 p5 o3.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B z5 m) Z% r7 Q
4 v% J9 q: h! l
很多人看了书中的故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最重要。然而,我觉得区别他们和其他人的,并不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兴趣,而是他们拥有超过常人的毅力。
/ N+ V3 u a' K( ^ N8 D
7 x8 A1 `, f6 \2 K: w1 h4 ?( L4 _6 U 其实人天生就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难以找出谁没有对任何事物或领域产生过兴趣,然而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兴趣只能持续几天,当遇到第一个困难,第一道坎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然而另一些人的兴趣火花会变成火苗,火苗会变成火种,一直稳定的燃烧很多年。区别他们的并不是兴趣的有无,而是他们的性格里面有没有维持兴趣的火种一直燃烧下去的燃料。" r% [+ H% b9 u+ q
+ R/ C+ e$ ^% `2 Z' { Y" B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7 w) H5 \* a$ N4 _( d0 I$ M, M, w- U- F
4.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6 z- p/ ~$ Z: [ z$ J
2 w2 F+ ~9 P, `, r* z* a 唐雅薇同学的故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当时她正在找工作阶段,对女生在IT行业的发展很迷茫,恰逢微软的郭蓓菁女士到他们学校演讲,演讲完了之后她立即就奔上讲台拦住郭女士询问女生与IT的问题。3 O2 ^3 v8 V5 J2 E( z8 S1 p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接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1. 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然而事实却是相反:1. 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2. 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别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E3 k. N0 W/ e$ } J
' N: D9 h/ C" u. Z9 b 一个小小的思维差异,可能导致很多人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原地打转,冲突不出,而另一些人则取经得到宝贵的经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越过了障碍。唐雅薇从 郭女士那儿得到了最宝贵的信息:女生在IT行业也能有很好的发展。信心,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就算你没有确切的证明未来会更好,你也会坚持下去,你不会 过早退出循环;而来源于过来人的信息则是信心最靠谱的保障。$ P- c" @1 @1 Y1 Q$ i- V
, ]! W2 k* ^- N! G* w+ _% X
你是不是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所作出的选择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呢?有没有想过有一些看似细小的选择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z ?+ K' i- @; \% k
# J( z/ C# {4 H. O3 V( } 想想看,试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什么损失,还有可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呢?9 o M+ Z+ Z) Y
+ I/ w0 ~0 _: e# V1 T5.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M0 l y# n. U$ M
/ W" s* S- u8 }' Y i B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4 m$ p/ }# ~6 B ^ v/ j0 b, P( c4 `& C" @
6.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 ` z/ y5 t3 h+ Q1 V3 t. ]; ?9 o# I1 |& e) A2 V0 r1 t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难以再发生大的变化。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 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 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 K5 W/ {# D1 e% y8 _* d0 g0 E. D u8 }9 m2 {% g" w/ U6 b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当成目标去思考。
2 ]. ~! |5 {4 D' ~( `& W0 ]9 R: P
作为程序员,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能修改自身的程序,而能修改自身的程序的前提就是,首先这个程序必须有法子能够指向自身。( Y7 A% D/ n( u/ h* \
4 ~3 M4 @$ o+ N, C$ ]" f2 V7. 饿死在干草堆之间的驴子5 H4 n m% P) }/ r! }$ h
" z2 h; q' Y% [" i7 H 有很多在迷茫期的同学,迷茫都是相似的:面前有两条路,到底选哪一条?“转行还是不转行?”“学C++还是学Java。?“做管理还是做程序员?” 有些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比如“学C++还是学Java。”答案是都学而且还不仅学两个。有些问题不是一个泛泛的答案能够适合的,比如转行还是不转行,需要 考虑很多自身因素。
* ^1 ?3 Y& L) n% k) q) G$ p6 i
4 G+ ]% o% v+ [- e 但更重要的是,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 f5 E6 ?0 v f7 p ]- f& }& Z
; z* M# R/ _% W, ]6 P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T% H! g. Y x
9 w5 b* f) _' f4 R6 x" m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2 D2 V( H/ X3 p: F5 Q. Y
% Q* _: X6 L( o# W
8. 一生的知识积累,自学的起码占90%2 J9 z8 j% X* m1 \' v7 v
' {2 i2 G& X$ {- A0 l3 Z
你会在这本书当中看到的一个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自学,大规模的自学,逃课自学,上网找书自学,程序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 需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程序员莫属了。作为程序员如果没有查过 wikipedia,没有看过几本原版电子书,没有在国内外主要邮件列表里面提过问题吵过架,没有用技术博客记录学习的独特体会,没有订阅技术牛人们的博 客,怎么好意思说身在这个行业呢?
3 e* z! C% Y$ g% @, m0 D r7 B) d( [# u+ o. W
最后,看完了书还是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怪自己,不怪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