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车企纷纷掘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飙升,中国汽车产业似乎已经踏上“弯道超车”的快车道。但面对炙手可热的能源车浪潮,政府官员与业内专家不约而同地对其产业化进程发出预警——今后将加强调控,严格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和审查。
, d1 x# V, N7 P# I4 L) L2 | “出于多种考虑,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新能源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9月5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对日渐升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首次提出了谨慎发展的观点。
% n( g( W+ j7 P& {& N 随后,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也在该论坛上指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这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埋下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 n- c- {& H# W* }/ K& m
两大汽车产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同时在公开场合就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热”现象提出预警,这还是第一次。4 g/ w' c* X5 _' V) _
# l5 @' L+ h" s, ~, o5 y, K 新能源车热显现
; f# ?& _3 o% T, q2 G5 C, R( F7 ]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大展风采之后,汽车圈内关于“新能源”的话题就从未间断过。
K1 |/ X! Q ~- J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传统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汽车大国的共识,也加速了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9月4日召开的“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所说:“电动汽车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共同的战略选择,也是各国汽车市场的战略选择。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世界汽车产业进入了全面的交通能源转型时期,电动汽车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也表示,未来20至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实现实质性发展的突破口。
* e+ Q) Q% Z1 j. q% ?9 p ~/ K 机遇稍纵即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明确提出,2011年我国要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指向性更明确的政策有望出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问张书林透露,国家已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草案),现已开始征求企业意见。该《政策》内容不仅涉及传统汽车节能的技术标准,还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同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政策的出台,上至地方政府,下至汽车企业都开始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来,并呈愈演愈烈之势,而之前业内所争论的一些问题也慢慢地在这股“热情”之中,逐渐被人们淡忘。
. X0 I5 A, H1 r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一方面来自地方政府。3月13日,北京以福田汽车为主体率先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随后重庆、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都相继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或基地。对新能源汽车项目,地方政府形成了“围攻”之势。
- L6 t( B5 @6 T ]: Z/ |; m 据各地已经披露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显示,规划产能总和已经远远超过50万辆。依托北汽集团,北京市计划201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至少将达到1万辆。按照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设想,2010年,上海将形成1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2012年产能达到10万辆,2015年升至30万辆。) X1 h/ ?4 H4 u: h* A4 t
政府的热情也带动了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自《规划》颁布之后,与福田汽车一样,我国很多车企都在争先恐后地描绘着公司新能源汽车蓝图。上汽集团表示,将投资12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将覆盖41项上汽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其中,2010年,荣威750 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投放市场,同时向世博会的运营提供跨越四大系统(纯电动、超级电容、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的近千辆新能源车;2012年,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上市;同年,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推向市场。长安汽车的规划则是在未来3年,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资10亿元,争取到2014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5万辆。吉林省计划依托一汽集团等企业,2012年形成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尽管号称电动车之王的比亚迪汽车未宣布其新能源汽车规划,但其产能远远超过其他汽车企业已不是秘密。, d. E0 w& O8 Y, i8 O0 N* z. Q7 @1 x. u
/ L$ i. O( C8 z% Z- A
“豪情”中有隐忧
6 N% Z* U( x$ ], n2 j 2009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汽车大国,既是产量大国,也是销量大国。但如何成为汽车强国成为一大课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我们必须在新能源技术上成为世界的领先技术,掌握了新能源的核心技术,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汽车的强国。”
6 _$ O3 V( [4 \8 z: y" s/ z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辛国斌认为,虽然我国在部分新能源产品的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甚至接近国际水平,但从研发和产业化基础的整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规范和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化,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是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
6 @! v8 R; K# J4 D0 m- ^2 t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弯道超车’,好像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一下子就能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表示,“要认识到新能源车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必须充分认识到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的高技术门槛,传统汽车干不好,新能源汽车也肯定干不好。”7 w4 K9 d9 G1 ]' Q3 p; s0 I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机遇。目前新能源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企业的务实和投入,踏踏实实搞研发。”他认为,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存在夸大和炒作的嫌疑,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 f4 c, d" a# Q9 K* b+ k# r& f 国家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方面是出于未来能源战略层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机提高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汽车工业水平的差距。但是,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与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初衷不符。
9 Z) k- V$ `1 b4 O. g. w5 v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指出,“在现有政策下,为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有的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以系统集成方式发展新能源车。这不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第一例拼装的做法得到支持,那么十个、百个事例就接踵而至,拼装大行其道,自主创新就将灭亡。”
) k0 |2 T# f1 y# Q 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车企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和研发,从而使有限的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且出现了部分产能过剩。最近的调查表明,至2009年底,我国锂离子的生产能力可能超过20亿瓦时,这已超过了动力电池的需求。而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足,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 S' Q& s y6 J
. l: [! N8 C0 h+ a 准入标准将提高, T9 g2 R/ w' ?& j- C7 U @
提高效率和提高竞争力不能完全靠企业内部提高精细化管理来进行,要靠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分布,实现全球重组的方式来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我国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在能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本解决了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技术发展、技术创新的问题。
: y7 M j5 R( d" j4 B6 R7 ^$ ]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国家、地方政府、汽车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是必然之事,但是如何在抓住机遇之后,合理、健康、科学的发展,既不过“热”也不过“冷”。; n6 b3 X" X' U+ p
针对这一问题,辛国斌指出:“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示范阶段,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准入管理规则还不健全,目前急需尽快实现产业化,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
. q( Z$ x" ~ s; e$ ~ 据悉,今年以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正在修订、完善,其进一步强调和突出3个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具备新能源准入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生产资格,同时允许自制新能源汽车底盘的应用;二是推动自主研发,要求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掌握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防止简单精装;三是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起步期和发展期的产品,在安全跟踪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4 B8 R% g ^( {0 J& @
据了解,在大力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同时,国家即将推出新的油耗法规,并将于2015年全面实施。* r* B2 D: y/ b, Z
业内人士指出,要把电动汽车提到战略高度,确定“十六字方针”,即:“积极引领、联合行动、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积极引领”,就是新能源汽车要引领相关行业,整车大企业要引领全汽车行业;“联合行动”就是作为一个战略的方向,不要分散,不要重复,联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突出重点”就是抓住当前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基础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的问题;“创新发展”就是审时度势,要形成完整的技术,要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 F0 w$ e* q0 |. E2 d: e; V6 f! `: ~
$ z: Q( I" Z1 d9 U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