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忌对品质讲前提 # Z% J( T: G- v/ L8 b1 Q
对品质讲前提的现象通常发生在组织面临交货压力或产品俏销时,认为“反正现在客户等着要我们的产品,品质放松一点不会有问题”。也许在当时客户不会抱怨我们,可怕也就可怕在这里,正因为我们的产品很俏,有很多客户在使用,如果发生品质问题我们也许不知,但客户却很清楚,这就如同在为公司做负面宣传:恃宠而骄,有错不改。卖得越多影响也越坏,一旦竞争对手此时杀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对品质谈条件都是不合适的。" B" n h& F( X8 d, z, W
七、 忌以偏概全 ; I C2 {: Q1 Y: z- N" l& O/ g
以片面的事实作为基础或因个案的成功而得出结论,不愿再做更多的实际验证,甚至因此而坚持认为该结论或规定之正确性,即使有人建议修改也不做检讨。发生这样的错误一方面与组织文化或工作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作业者本身对事物的认知有限。4 I. f) _8 _7 e [) \" W, p
八、 忌系统与组织脱节 8 E; ]) A$ u! A z
一日偶听某公司品管主管高谈“品质理念”,曰:“一个从事品质工作的人如果功力够深,经验够丰富,即使公司处于组织整合变动时期,他一样可以成功推行品质系统并获得认证……”这段话让我想了很久,表面上看来很有道理,事实上拿证书或许可以做到,但如果要说成功推行品质系统则不大可能,成功的系统运作希望至少要能达成如下作用: * \ S- M3 x; [1 f7 g. D0 s& W
a) 每项工作怎样做都规定得很明确具体,便于检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人负责、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 M- Z1 g5 t4 d& ?* T( ob) 发生了事情,很清楚应该由谁来处理,不至互相扯皮;
8 f5 p2 A+ F, \c) 无论总经理是否在公司,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井井有条地进行;
' \3 D; h; I! U. wd) 严格对分包商进行控制后,进货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堵住了不少漏洞。
' z- Q6 Q9 v2 V8 j$ f试想,一个脱离具体组织,也即与实际组织模式和形态无法挂钩(因在整合,尚无组织可挂)的品质体系,如何能达成以上效应,如何去提升组织战斗力,又从哪里去谈成功?!我想要非要说成功,最多也只能算是表面上的。5 M [/ _& A3 M4 l& g' f/ U
九、 忌过分依赖于系统稽核 ' n9 f, v8 Q9 `; j! x
曾经听说有位从事品保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员在稽核其供应商时,查看某产品的品质履历,发现履历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当场对其供应商作出结论:“为什么你们的内部稽核不能发现,明显存在问题,须加强内部稽核……”且不说“所有稽核采用的都是抽样方式”,单从其产生的结果看这个结论显得很轻率或不够专业,因为它会让被稽核的供应商丧失一次寻找真因并做改善的机会,并可能因此而产生误解:品质系统作业是依靠内部稽核来实现的!但系统决不是依靠内部稽核能实现的,系统运作与维护是日常工作的点滴积累,需要组织内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按系统规定去作业,并能坚持自我稽核;同时除我们的品质保证人员外,作为单位主管,也应该按系统要求去稽核部属的工作,如此方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落实系统作业。而内部稽核是我们维护系统的手段之一,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它,包括它的结论。& h3 |4 N7 D$ |+ L
十、 忌品质就是品管的事
" M- C: e" n& c9 S2 ?7 b9 W! n. ^一旦发生品质问题,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品管部门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品质无知的表现。就从产品的品质来说,相信大家都知道,产品的实现过程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换句话说,企业产品的品质,从开发立案,到产品设计审查、验证,制程设计、验证,到量试,大量生产,甚至于采购,任何一个地方或个人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所以,要做好品管的工作,企业一定要走向全员品管,让大家包括供应商,一齐来参与和重视,这样品质才会做得好,也因此有人这样说:产品是设计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是采购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