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深一口闷!喝酒红脸的人不易醉?喝多了抠嗓子眼儿可以吐出来,达到解酒作用?这些耳熟能详的言论不知在多少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但专家指出,很多其实都是谬论和误区,一定不要盲从别人的观点。
6 G. F1 e/ ]% Q8 t5 w 谎言1 酒兑饮料很时尚# D9 a9 K& M- R6 ]2 z
时下,喝酒兑饮料成了一种饮酒时尚。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冰红茶,啤酒加可乐……各种“混搭”组合数不胜数。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较低,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 m* k- P5 R! S" G) j) S4 r* t2 N但专家提醒,通常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伤害。 D/ B% s' g; W1 J/ _( i, z; d
另外,兑着饮料喝酒,表面上看是稀释了酒,结果却容易让人越喝越多。因为喝的人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就使劲喝,一旦察觉到有酒精作用时,就已经喝多了。8 Y. n$ l; X M
谎言2 白酒伤身 红酒养人' D% y0 q+ g( S E
很多人认为喝白酒伤身,喝葡萄酒对健康有益,多喝点也没关系。事实上,不管是红酒还是白酒,关键还在于控制饮用量。
8 I% \: _( u W& ^2 y/ l2 h 专家指出,每周酒精的进食量男性为140克以下,女性为70克以下,超过这个数字就有患酒精性肝病的危险。140克酒精就相当于50度白酒的3-4两,也就是说,成年男性每周饮用50度的白酒不能超过3-4两,而红酒则要控制在每天一二两。 / z; E0 X& o+ y
谎言3 喝酒红脸不易醉 6 r& \' M" b. |( ~3 L+ W: `1 l
“喝酒脸红的人不容易醉”,这句话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劝酒的理由。但事实上,醉酒和脸色并无多大关系。
* w" ^' i! G! a3 h 一些人认为喝了酒面红如关公是好事,认为这代表血液循环好,能迅速将酒精分解掉,因此不容易醉。但专家指出,酒量和脸色没有太大关系,因人而异。事实上,导致很多人认为喝酒脸红的人不容易醉的原因其实是,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加上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底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4 @5 {( r8 @1 M" d+ c+ f
谎言4 腊肉香肠做下酒菜
) L9 j2 x5 Q% V2 a% d7 g! X0 t! O 聚餐时千万不要空腹喝酒,如果事先不能先吃点东西垫肚子,最好也是边吃菜边喝酒。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 g% d+ `' h- s
为了尽量减少酒精对胃和肝脏的伤害,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喝酒前最好先吃点东西,比如喝一杯牛奶,或者吃点鸡蛋和肉,因为这些高蛋白的食品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结合,发生反应,减少对酒精的吸收。 ! U4 A% ?7 p$ L' E7 J
谎言5 感情深一口闷 # k0 i. t9 W1 w( ~) W) @( X Q* d
有些人喜欢喝快酒,动不动就劝大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走一个”。 ) b" Q: ]; {' a2 L
其实,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喝,体内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 z9 i! V g, j5 L# r. g 8 D- s' d% p( e' C) ^3 J- M7 ~+ F
谎言6 烟酒不分家 * D' b7 P+ `" g! z
一些人认为“一支烟、一杯酒,快乐似神仙。”尤其是喝酒到了兴头上,边上递过来一支烟,这时哪怕一些平时没有吸烟习惯的人,也会边说“难得今天高兴”,边接过来点上。
8 C2 y4 w) M4 }. ^ 但事实上,边喝酒边抽烟,是伤肝又伤肺。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减弱酒精对人体的作用,相当于被“麻醉”了,不知不觉中就会大大增加了饮酒量。
8 `& `4 f) _+ S8 f 谎言7 高度酒才够劲 5 D) Z. `9 S$ g5 D, T$ ~* u1 h+ `7 @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总觉得低度酒是酒精与纯水勾兑而成的,喝着没劲,而高度酒多为粮食酿造,喝醉不上头,喝着更带劲。 ' H/ {9 a+ b! i4 n' v- a8 ~3 k
其实,度数越高的酒也意味着酒精含量越高。因为酒精进入体内90%以上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大量的酒精加重了肝脏的解毒负担,酒的度数越高,摄入量越大,对肝的损伤就越严重。另外,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酒的酒精度数越高,肌体所消耗的酶与维生素也就越多。 4 d% E- j+ S7 y' i& s1 j: h7 d
谎言8 突然戒酒易伤身 * b3 F5 G4 O- _ I) e* G* O! z* x0 u
很多人因为健康问题被医生建议戒酒,但很大一部分人始终未能成功戒酒,甚至会以“突然戒酒反而伤身体”为理由,继续自己的美酒生涯。 ( D/ {/ D& a" m4 d4 b. f
专家指出,一些人认为“突然戒酒反倒伤身”其实指的是一种戒断症状。对酒精已经产生了依赖的人,如果突然戒酒,可能会出现手抖、心慌、抽搐发作、呕吐等戒断症状。但此时更应戒酒,而不是认为应该喝一点酒来缓和症状。针对这种戒断症状,临床上有适当的药物能有效控制戒断症状。 # k3 v8 N2 l p3 ~" Z
谎言9 喝醉了抠喉咙催吐 6 u$ O- A& Y! m6 A4 d5 t( p' H
日常应酬中,不少人采用的“秘诀”就是喝多了之后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呕吐之后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但专家指出,这属于“危险动作”。
. [3 {. Y' F1 `2 @- z- e# {2 l 抠喉咙催吐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其次,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 v: Z" y+ f1 W9 y" P. u7 w
谎言10 浓茶咖啡可醒酒
$ \. T' |2 ` ^ 有些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 M& B8 s V7 N4 x2 N9 e2 _
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酒后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
; m" |4 ~. q% \ t- u ■健康提醒
7 ~7 l- w& Y# W* G* ]+ a 解酒药仅为心理安慰
$ b2 J8 v- ?4 w% w( m 临近春节,又到了聚会应酬高峰期,各种解酒药也成了药店的热销产品。不过,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的研究结果证实,对一个头晕、口干的醉酒者而言,解酒方法只是心理安慰。
0 X3 q* D& v# c' ?1 p' [! s 解酒药没有药字号 8 M ^# g8 W1 t: j1 r
在某药店,一款宣称是“前苏联间谍专用解酒药”的产品宣称“能加速对酒精中的乙醛进行分解,迅速将其排出体外”,“使人在饮酒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经过观察记者发现,这些所谓的“解酒药”中,有的是健字号的保健食品,功能仅为“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有的甚至只是普通食品,却擅自给自己戴上了“解酒药”的大帽子。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解酒药,市场上销售的解酒“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药字号”。
2 M" K+ i7 o( z" j% H5 c6 e 解酒产品不解酒
7 O) U' {5 X q1 }, u8 }' ~9 a 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虽然各厂家把解酒药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但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医学上还没有解酒产品能对酒精进入身体产生副作用起到预防或阻断作用。市面上的一些“解酒药”的成分,多数只是镇静剂、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只能安慰、清醒和缓解头痛。
" s+ R z5 G# s( p, O. h/ A! E/ ^/ S" D 长期服用反伤身
- a: X) q7 w' L9 v/ Q3 k% B2 ] 据了解,酒精进入人体会氧化成乙醛,在此过程中有一种乙醛脱氧酶的物质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的这个化学反应过程肯定会伤肝,不可能靠服用一些解酒产品予以阻断。喝酒后人通常会觉得躁动,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而一些解酒产品里含有镇静剂,反而对身体不好。 ' l5 m$ s# P2 o0 l+ k) O( f
也有人觉得自己服用解酒产品后再饮酒,感觉不那么容易醉,但专家指出,感觉精神振奋、不容易醉的原因很可能是厂家添加了利尿剂、兴奋剂、激素等,这些成分长期服用将伤及身体。
% y" M# V% `! N- | 酒精中毒需洗胃 - b& {( g5 s+ {2 `- W, A
很多人因饮酒过量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尽管买了“解酒药”防身,但因其无效,最后不得不送往医院治疗。 7 `. V% |6 q3 T3 \% n' S1 _. V; s* y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内三科主任谢雯告诉记者,临床上出现酒精中毒的患者,在饮酒的四小时内可以进行洗胃治疗,将淤积在胃里的酒精吐出,这样可以减少人体对酒精的吸收。大量饮酒的患者,也可以在输液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利尿剂,也可以使用一些免于肝脏受损伤的药物,但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