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论坛对多起产品质量事故进行了转载和讨论:美的电磁炉爆炸、万家乐热水器电人、神州抽油烟机爆炸直到三鹿奶粉污染。但讨论中大多是抱怨和牢骚,真正从技术层面交流和探讨问题的不多。而本人认为:这四起案例,各有自己的特点,在管理和机制之外,也是很有技术方面的东西值得安规人思考和探讨的。
. q% e' a ~% H# e$ j- j1 }% _; Z5 y! k- N% H; c& ]
在这4起案例中,最简单的当说抽油烟机爆炸案。说它简单,是因为它事故点清晰(都是钢化玻璃爆炸),责任清晰(制造者负责)。但即便这个相对简单的事故,也有安规人需要思考的东西。首先我们查一下,我们会看到,不仅神州的抽油烟机炸过,其它名牌用钢化玻璃的抽油烟机也炸过;再进一步,钢化玻璃的浴室、茶几等产品都炸过;更进一步检索,我们可以看到,钢化玻璃是会自爆的,且钢化玻璃的自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是不能根本避免的。如果这些是事实,那么就有问题提给安规人:1钢化玻璃的这种自爆危害到底有多大?(本来钢化玻璃是被称作“安全玻璃”的)需不需要用标准来防范或限值?2钢化玻璃的使用是否应有一个条件(安全玻璃在头顶上炸还是有危险的)?2在电器产品中,或者针对本案,在抽油烟机中钢化玻璃是否可以使用或者是对这个使用是否需要增加限值或者是增加保护措施?3自爆的可能可否通过检测来发现和预防?7 v; h. o- c9 b# q( E" t8 T1 c
8 G, _3 U n4 o4 k# M3 _ M. F 电磁炉的爆炸至今还是疑案,至今还有报道说爆炸有“诈”。事情的真相我们不应当臆断和猜测。但正是这疑问,是安规人应当注意和研究的:电磁炉究竟会不会炸?如果会,什么条件下会炸?爆炸究竟会有多大威力(能量)?只有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才能对事情有个总结。产品才有预防和改进这种危害的可能。
8 r9 r$ C1 l! j1 ?! j7 P) [* J, g
奶粉事件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制造者产品中有了在制造过程中就有了的致人致死的物质,制造者当然要负责。说它复杂是因为据说,仅按现行标准去对它检测,又查不出它不合格,要靠“专项检查”。三聚氰胺是人工合成的化工原料,本来牛奶中就不应该有。而标准只查奶中应该有的和可能有的(比如菌类),并加以规范。本来没有和正常情况下不会有的物质标准就不规定检查。这样做想想也有道理:世上物质何止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有毒有害物质也数不清,标准不可能样样具体规定在标准中,实际中也不可能样样都做检测。而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在奶制品中,在任何食品中存在都会危及人身安全。所以奶粉事件至少对整个食品行业都有启示作用。但就三聚氰氨事件而言,对于安规人员,仅从技术角度思考,至少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就事论事,奶中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据说是在现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下,会骗得蛋白质含量高的结果。所以检测方法当如何改进?能否有更科学可靠的检测方法?这是纯技术问题,想必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是推而广之,象上述整个食品的检测,当如何防范不良元素的恶意加入?以奶粉为例,其标准中对添加剂有列表要求。但表中的添加物有限,不在列表中的东东是否可以加入?看到这次“三聚氰氨”事发后一位有关官员的报道说:不在添加剂列表中东西一律不得添加。这样一来,标准要求似乎没有问题。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验证产品中没有添加不该添加的东西?其次,若新发明的对生产和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也不能加吗?那产品出新岂不受限?这里面是否也有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解决的问题呢?; F* P6 E8 s( I/ c1 N$ I
2 g" Z' C0 ?- k" Q, K
热水器电人事件(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使用热水器时的触电事件),至今未见更新的结论性说法。最初的报道曾言质检部门做了检测,热水器并没有漏电问题,并出示了质检报告。但既然热水器没有问题,人又怎么会触电?这疑问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焦点之二,懂得安规的人,会对网上公布的质检报告不满,认为这不能证明热水器就是安全的。这种疑问和不满是有道理的。但同样不能以此推断热水器就有问题。就本次事件而言,没有亲自接触事件本身,对事件的责任原因不能妄加推断。但从笔者亲历的多起同类事故看,热水器在事故中有些的确是“无辜”的。而在这些“无辜”事件中的肇事者大都是地线,或者说是接地系统异常带电,并将电引到了使用者触摸部位,导致了悲剧发生。对待类似事件,海尔人提出了“防电墙”概念,并将相关内容引进到IEC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相关标准中。这为海尔自身提高了声望和赢得了商机,也为解决类似问题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方案。同样,作为安规人员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也不应停留在对产品质量和管理体制的抱怨上,更不能对事故的原因妄下结论。是否也可从安规的技术角度多做一些思考:如果产品真是符合标准的,而事故又真的发生了,要分析了解事故的真正原因,看现行标准是否有缺陷?是否要有相关配套标准(如安装、使用环境等)?即便产品出现问题,也要考虑产品使用期限与安全的关系,产品自身安全与安装和使用条件安全等方面连带关系。
3 O. Q+ \4 Z' v* Z9 Z$ |7 e! K% b
, S4 r& }- Z( }% s( ?
, d, g' ], m# ^. y6 V 综上所述,当在产品使用中出现安全危害事件时,作为从事安规的技术工程师,不应当仅仅是抱怨和牢骚,重要的是从事故中看到普及安规知识和安规认证的重要性,学习和加深对安规理论和条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应当学会从事故中学习和发现新的问题。要知道产品的真正安全既是相对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出现。对实践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可能正是对安全标准的最好诠释;也可能是提出问题,改进标准的契机。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安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也就是我们安规人所要具有的创新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