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第3楼xiaoxiangtongzi于2008-07-25 09:31发表的 :
- r3 x# n3 _# O: E- D8 E7 eSJT 14AWG的铜线绞距,UL62里规定是44mm没错(UL62 -2006 Table3),
3 z; K2 }) F& O3 b- {, d3 Z7 ?但是通常,大家都会再做小一点,留点余地防止绞距偏大(我们通常做31~39mm),( C) H" [1 T; x8 N- r
绞距都是在绞线机器上设定的,9 r% g3 n: X, i5 V- E
具体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还真没研究过。7 q- ?; @/ ]6 w& S( A9 P9 h" U
请教下cableyzf老兄,看有没有好方法?' q, D8 B, `7 t9 J w u6 Z2 \; z8 A
....... XIAOXIANGTONGZI兄,你太客气了。
7 B1 b6 `3 c* L3 {铜线的绞距变化是肯定的,除非你能够在芯线绞合过程做到百分百退扭,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变化。
: _% C& C X- S可以这样来假设:
" a0 G" o# {9 T6 V0 s铜线绞距为A,芯线集合绞绞合绞距为B,集合绞工站没有退扭,并且绞合方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同
+ n) ` L$ V; k% H: }7 ~' o则:集合绞绞距和铜线绞距的倍数比例为:N=B/A(一般情况下,B比A大)
, q2 V& }8 ?0 f1 A4 @. H k+ ?5 m& a+ W因为没有退扭,因此在集合绞绞合一周时,芯线本身也会旋转一周,相当于铜线又绞合一周,因此绞合倍数变为N+1,因此绞合后绞距为P=B/(N+1)=A*B/(A+B); ^" N. { ]1 y/ V9 a; a. @
相反的,如果集合绞绞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反时,则相当于反向旋转一周,换算后P=A*B/(B-A).6 Z! F0 R( Q% C& B
以上为理论计算值,但是实际过程中,铜线由于受到本身扭绞强度和绝缘束缚的缘故,会阻碍上述的理论变化程度,因此实际的绞合节距应该在变化前的A值和理论计算值之间,但是变化趋势还是不变的。& r8 d0 l9 P% u8 {/ ]9 x
大家可以印证一下,还有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由于退扭程度以及原理不同会有差异。比如放线部分旋转的笼绞机、叉绞机、管绞机和收线部分旋转的盘绞机以及绞距逐渐变化的2段式单绞机,其变化程度都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