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jh809809 于 2016-3-22 17:06 编辑 - C7 G% S4 V8 x4 j9 [, l: U
) a: @& r z: K r# r
我的理解:: |& W* s2 k$ i' a3 M+ v
' q# A% C) ~4 ~' w( b9 V# v0 m& ~一、第19.4的试验结果如果判定合格,无非是这么几种情况,1)温控器虽然短路,但器具能够达到热平衡,没有危险;2)温控器短路后,引起超温保护器动作(如果有超温保护器);3)温控器短路后,引起全极断开;4)温控器短路后,器具发热引起内部结构短路,熔断器动作。
3 r1 \; \+ O# Y6 {
; E1 _- P$ G& L那么第19.5考虑的重点是什么呢?2 k' G7 a! r) @* S
" Y' s% J9 @3 Y9 ]
我认为是在有带管状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的情况下,弥补19.4考虑的不足。在19.4中,如果短路温控器,在温度升高,比如引起超温保护器动作时,器具是安全的。这里考虑两情况:# {. ^) S3 h( A. L1 Z, T
1,如果温控器与超温保护器都在器具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的L极这一边,但当N极这边的外鞘与地相接时,这种情况下,仍然满足19.4。
( j" a# c, Y) B, |9 i2,如果温控器与超温保护器都在器具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的N极这一边,但当N极这边的外鞘与地相接时,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满足19.4。
8 f b% U! V+ D9 {2 A: s' K/ X8 r" J9 y# O3 w) Z' v& M
所以请关注本章的重点:对于可互换电源极性的I类器具,要保证在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的两边都有保护措施。对于不可互换电源极性的I类器具,要保证在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的至少在L端有保护措施。
* ]% i4 l6 a6 b( a1 B3 o; m/ ]! _* X/ r3 Z$ X& h" B
二、本章的重点不是考虑接地失效而引起器具内的保护器(如熔断器动作或墙壁上的保护装置动作,而是考虑的是,当管状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只有在一边有温度保护装置(温控器、温控器+超温保护器)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
3 d" `7 [6 Z: t+ d
% l9 r# S+ I: Z; d) ^请注意标准原文的这一句:19.5……Appliances with a neutral are tested with the neutral connected to the sheath. 这里实际上是将外鞘与N极相连,如果外鞘接地也就与PE相连接。请注意,这时发热元件并没有短路,仍然有电压加在发热元件两端。
1 k5 ]" Q8 y9 qIEC标准中考虑的I类器具的插头可以互换的(比如法式I类插头),才去互换L、N极的极性来重复试验,对于我国的I类单相家用插头,L与N只有一种方位,就只需要做一次试验,即将外鞘的N极那头与N极相连接。最终会发现,需要在L极加一个保护装置。1 U( f/ z$ E: R
5 H9 z+ U; H0 q. V# z7 O$ e6 h3 q
三、永久性连接式器具不考虑19.5的情况的原因在于,对于永久性连接式设备,允许在建筑设施中提供短路后备保护装置。
/ Z/ R& M F% ~, ^& \$ C' g, C(换句话说,非永久性连接式器具不要指望器具如果因故障而靠建筑设施中提供后备保护。)
8 @# I$ ~" `. I" t( x* e
* H6 \6 a$ R6 E- @; i2 w四、这类带有管状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一般是I类结构(即默认管状外鞘或埋入式电热元件有基本绝缘,然后外鞘接地),如果硬要做成II类结构,即在外鞘外面再有附加绝缘(姑且不管行业内有没有这种招式),那已经不在本章考虑之列了(楼主可以自己想想)。
4 e: |) y. |. I* V1 N$ F: r' p
. q- M: p1 P J) \; S五、标准中没有要求外鞘靠近L的那一端接地。实际上如果外鞘靠近L的那一端接地,器具上什么保护装置都没有,墙壁上的保护装置就会动作,这在非永久性连接式器具中是不允许的。- i' A% I+ T2 J }5 [6 G( L" w
为什么标准中没有规定这种情况发生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因为我们默认外鞘是与其发热元件之间是有基本绝缘的,在L端接地只有一种情况下会发生,即在异常发热时会破坏此基本绝缘。换句话说,元件发热肯定是在其上存在电压与电流,开始是不会在L端接地短路的,要短路也是由于在N端短路后没有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引起的。即只需要模拟在N端的短路。6 O- ^0 _, p3 _. n2 ?
& ]5 S/ z& I: }0 ~
观点并不一定对,欢迎讨论!
7 _3 m5 S/ Y/ H! y+ ^& n1 M" \1 ?5 e* T& s7 X! X! @- |$ a
6 ]& Q; b. C' t; f. Y# C0 C2 c
3 E5 X* T: v- k; h
: u% R- H: n; a5 V6 I
$ o" J0 {' F3 E
5 `2 a! p% O: q6 M' q9 q5 R& T1 {! x
+ t: I. p$ h9 k. H1 J1 L* k2 A3 O& c! F9 \& g
; L( s/ g- L: k0 `! o% V; L+ v& A3 A& Z$ @0 g0 n' U) K' Q4 @
) }6 G+ R7 R3 w9 N& L. \* H8 B% C& D3 {+ q
+ N. i/ m/ v3 p
2 d+ Q% s1 l$ x4 k9 g# t3 X
& {, I% d5 o) j% T& J3 W" `8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