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第3楼xiaoxiangtongzi于2008-07-25 09:31发表的 :
( B) ?: R+ e9 j, h. ASJT 14AWG的铜线绞距,UL62里规定是44mm没错(UL62 -2006 Table3),
. Y$ h/ }. `/ `6 A4 x但是通常,大家都会再做小一点,留点余地防止绞距偏大(我们通常做31~39mm),) a; w! n0 n' p6 C+ i- O
绞距都是在绞线机器上设定的,2 ]1 D) s8 w; z0 m4 A. U9 R: T
具体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还真没研究过。
/ c4 L4 t# L* Z! q# e: @请教下cableyzf老兄,看有没有好方法?
3 N' W/ D3 V. P" T1 L) r....... XIAOXIANGTONGZI兄,你太客气了。2 c/ e7 S; p! _3 }7 j8 b
铜线的绞距变化是肯定的,除非你能够在芯线绞合过程做到百分百退扭,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变化。
; Q& @- p& n" b& ^5 o3 A* A1 i可以这样来假设:2 M/ P- Y4 l! ` N$ [
铜线绞距为A,芯线集合绞绞合绞距为B,集合绞工站没有退扭,并且绞合方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同
3 g# H6 ~$ m8 t4 @( B+ Y0 d则:集合绞绞距和铜线绞距的倍数比例为:N=B/A(一般情况下,B比A大)6 V- B M# V+ Q: e: _# q2 u+ K7 Y# o
因为没有退扭,因此在集合绞绞合一周时,芯线本身也会旋转一周,相当于铜线又绞合一周,因此绞合倍数变为N+1,因此绞合后绞距为P=B/(N+1)=A*B/(A+B)
: F$ V5 u! [- [. h相反的,如果集合绞绞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反时,则相当于反向旋转一周,换算后P=A*B/(B-A).
& m* f% b. {/ `, F$ J以上为理论计算值,但是实际过程中,铜线由于受到本身扭绞强度和绝缘束缚的缘故,会阻碍上述的理论变化程度,因此实际的绞合节距应该在变化前的A值和理论计算值之间,但是变化趋势还是不变的。1 Q# m; \+ @) c1 z. X
大家可以印证一下,还有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由于退扭程度以及原理不同会有差异。比如放线部分旋转的笼绞机、叉绞机、管绞机和收线部分旋转的盘绞机以及绞距逐渐变化的2段式单绞机,其变化程度都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