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伙伴网# A8 q$ k- R% j3 r
两三年前,一个引发“血案”的馒头将一位著名的导演调侃了一番;而现在我们广大的消费者正被一瓶果汁调侃着。一边是果汁市场的高速发展、潜力巨大,企业一味宣传纯果汁100%等;一边则是消费者对果汁饮品认识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困惑于100%果汁与浓缩果汁之间的区别。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果汁饮品名为现榨果汁实际上“鲜有果汁”,果汁产业亟待规范化。 * m' ?9 U& g- {4 L; W: H
0 M/ i/ G2 c1 D5 S" b
调查
( q' J9 s* k% o
8 P2 x) _; G3 E2 y$ m+ Q 消费者分不清纯果汁与果汁饮料 ; Y! H) C, ^6 f5 N8 r
- q6 p: D; B, a( O6 k. M5 @) m 上周,信息时报记者花了几天的时间走访了天河、海珠、白云等多个城区多家超市及街头士多店,发现果汁产品已经成为一块巨大的阵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购买果汁类的产品。但大多数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的阶段。 9 f" s6 o! ~$ o9 m* Q. m
- V% n# e" D4 ]9 J
记者向一些消费者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您知道您常喝的果汁产品的果汁含量是多少吗?二是您了解您常喝产品的具体成份吗?结果令人“吃惊”。超过20位受访者中,几乎没有消费者能对自己常喝的产品说出个“所以然”,他们只了解这个产品是那个公司出的,价格多少,应该比碳酸饮料健康等一些既基础又模糊的概念。甚至有消费者还反问记者:“果汁不都是用新鲜水果榨制而成的吗,他们的广告上都是这么说的啊!” * V5 Z# w+ b! c( M6 L( k& [* t' y
) B$ @5 Z$ f8 V8 v& e' k" B$ D% S 仅有少量的消费者则表示了一些困惑:商场里的纯果汁,象大湖、汇源等,都写着100%橙汁、苹果汁、桃汁等等,可是看看配料表,都是写着啥啥浓缩汁、纯净水,加了纯净水了,这怎么能算是100%果汁呢?
+ J% h# R) J5 Q
5 W) r5 W1 X2 h# ~5 y+ b% v z 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73%的中国消费者不了解纯果汁与果汁饮料的区别;70%的消费者没有将饮用纯果汁作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手段。 6 c: I1 n9 v3 S
# L9 l, E- ?% h
原因 1 U# P3 x6 a( j* ^; S
7 E" E; J x5 l+ c- Z3 |# n 企业宣传刻意强调“果”字 % ?& ?# u; {3 a9 p
% ^3 [+ Q# @/ ], l( l/ c" y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多数消费者之所以会产生认识误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果汁企业的宣传过于片面,刻意强调“果”字。目前市面上的果汁五花百门,其中包括果肉果汁、果粒果汁、纯果汁、蔬果混合果汁、碳酸型果汁等类型,人们通常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果汁饮品,而果汁的营养需要根据果汁原料、果汁浓度等决定,不同水果生产的果汁饮品营养,功效也有差别。
: [# M+ M1 `! e9 @) ? a9 Z) T) t# I
人们在选择果汁时,应该通过果汁饮品瓶上的标签识别果汁的浓度,果汁的色泽,果源产地,是否有沉淀等都是鉴别好果汁的标准。但大多数果汁产品生产企业不愿宣传果汁浓度百分比等相关标准,而是极力将自己的产品与鲜果结合在一起。
: R9 C( H( x4 ]9 t4 K8 {% ?. a% m- u
可口可乐的美汁源果粒橙橙汁饮料以“多一点点的果肉”为差异化,迅速打开了市场,并且从统一、康师傅手里抢到了不少的市场份额。从它的广告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鲜橙元素,就好像它的确是新鲜现榨的一样。统一鲜橙多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单是名字就给消费者一个极大的误区,加上立体广泛的宣传等等,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后来者--百事可乐公司的纯果度,在其电视广告里更直接将各种水果摆成一个瓶装,然后再渐变成它的产品,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根本不需要消费者思考,就能“让消费者明白”。 4 y0 R" j2 F' H1 D( W1 |
) L6 z0 G' s$ Q5 e" G/ _ 选果汁先弄清三个概念 : T+ t% t& X9 v- n/ e7 P
* p2 f$ ~" [9 @. ` 一般来说,果汁浓度越高,营养价值越高。选果汁,我们应该搞清楚三个概念:现榨果汁、100%果汁、果汁饮料。从营养健康的角度来看,现榨果汁无疑是最佳选择,不过,目前市场最主流的产品正是果汁含量最低的果汁饮料,也是发展得最快的。 2 S; q# {+ b. `$ S1 P
" Z4 g! X* e P6 a. b+ H% ] 现榨果汁——采用机械方法将水果加工制成未经发酵但能发酵的汁液,具有原水果果肉的色泽、风味和可溶性固形物。现榨果汁要现榨现饮,不宜放置时间过久,否则很易变质。现榨果汁一般在餐饮行业较多。 & @5 @ l$ k$ t3 x3 L/ @
% E$ p0 w1 p0 q# r1 W/ f
100%果汁——在浓缩果汁中加入果汁浓缩时失去的天然水分等量的水,制成的具有原水果果肉的色泽、口味和可溶性固形含量的制品,在标签上标明100%果汁。
* D) ^( h, r. M8 b; B l
2 G7 o4 R+ }% U( T9 |( e$ N 果汁饮料——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清汁或浑汁制品,其成品中果汁含量不低于10%。 , z. }) f2 i& x' E0 X/ t
+ h* B1 I8 [, q 之后不妨来仔细看看目前市场上知名的果汁饮料产品的配料区别。我们选择了市场上六款最具代表性的产品:统一鲜橙多及可口可乐美汁源果粒橙橙汁饮料都属于果粒果汁型的、汇源全有混合果蔬汁饮料、农夫果园混合果蔬汁饮料属于混合蔬果型的果汁产品、果汁先生是橙汁饮品、百事都乐Dole100%橙汁属于纯果汁型饮料。通过以下的配料表,相信精明的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 7 F. f$ c, D4 k& P, C
3 k: I* Y0 y. ~1 s
专家提醒 ) C0 L2 f7 j( G& u* h' w
1 i4 P; k/ O5 H* Q7 [ S
鲜榨果汁未必很“鲜” % F* b/ N) y- Z# {, c
8 ? Z! d1 d" ]/ Q1 p: H7 H, ] 外出就餐,经常少不了“鲜榨果汁”“现榨果汁”,然而这类果汁未必真的都很“鲜”。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建议,应该给它们立个规矩,出台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 N8 `7 n" I& }0 Z/ L% U J/ k$ L' X) ]# n: w$ z P$ @3 T% ^
杜国玲说,目前鲜榨果汁行业良莠不齐,调查显示大多数鲜榨果汁都是用“浓缩果汁”或“鲜榨果汁伴侣”或“果味粉”之类调配,加少量鲜果榨汁,却冠以“鲜榨果汁”名义销售给消费者,这已逐渐成为行业“潜规则”。
) [+ ?3 k- B9 {. @6 g# `$ g/ h0 J! U" }7 x
“究竟是用何种方法制作而成的果汁,应该明示,消费者有知情权、选择权。”杜国玲建议尽快出台鲜榨果汁的国家标准,以新鲜水果或蔬菜为原料不加任何配料(包含水)的可称为鲜榨果汁;以辅料加工而成的果汁只能称为“果肉饮料”或“果汁饮料”,并必须公开成分及含量,让顾客充分知情、自主选择,同时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行业标准。 + v$ r! W3 N3 y* E5 z+ y/ S# H
, j& Z% c* a' U7 O 相关报道 0 D2 T1 g& J0 |$ d
9 Z* [3 Y; c# I; v 果汁生产大国消费潜力巨大 ( i u# M7 h. F' p' z; I7 ]
3 \4 [3 A: g( b: ]9 k7 c8 F I 有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饮料总产量突破6000万吨,是1980年的210倍,年均增幅达2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2008年1~11月,中国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643,215,000元,同比增长34.4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091,376,000元,同比增长36.2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756,202,000元,同比增长29.40%。 ) K( S( R4 {4 \) Z) \2 e9 q F
9 a. A& ]6 G9 y$ ]/ O 另据《中国果汁消费报告》显示,从1990年以后,中国果汁工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00年中国果汁饮料年产量为97.42万吨;到2006年,果汁饮料年产量已达到860万吨。到2008年,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71家,规模以上企业明显增加,出现了包括汇源、农夫山泉、娃哈哈、安德利、国投中鲁、海升等国产品牌。报告还指出,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却是“消费小国”,目前果汁人均年消费量还不到1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世界人均果汁饮料消费量已达7公斤,如果按世界平均消费量计算,中国果汁饮料的市场容量应为910万吨,这表明,果汁饮料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方面,到2020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增至730亿升。据此推断,未来中国果汁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 P G' o- z- j; g5 K
; k9 a Q2 g& A, z& o" c
据悉,中国果汁饮料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上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一支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一支是包括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支是大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目前市场上集中了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和露露等众多一线饮料品牌。由于大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外来品牌很难进入果汁饮料市场,同时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在不断变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