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网

标题: 关于球压实验的一些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极度郁闷中    时间: 2009-3-6 20:50
标题: 关于球压实验的一些看法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篇关于球压实验的文章,是关于球压实验温度控制的,觉得非常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下9 P) s, p, S% X
[概要]本文主要就依据    GB4706.1-1998标准第30.1条款实施球压(耐热)试验过程中几个环节的控制进行探讨。/ m5 s7 U& a8 v* [# G
[关键词]:球压;耐热;绝缘材料;温度;控制  文献标识码: B
6 ~  P$ {+ j- }一.    试验方法
7 P% O+ |  v5 I    GB4706.1-1998标准第30.1条款规定:其恶化可导致器具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那         些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部零件、用来支撑带电部件(包括连接)的绝缘材料零件以及提供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热塑料零件,应充分耐热。通过球压装置和烘箱来进行试验。2 `* N4 T1 L6 [- I* O  C* @2 N
具体方法:将已预处理的样品放入已达到规定试验温度的烘箱内,并将球压仪的球状部分压到样品表面,一小时后,将被试样品取出并立即浸入到冷水中以使其在10s之内冷却到近似室温。测量其压痕直径。
8 g0 I" _! Y( d, E" e3 a 二、试验分析  X$ _% L, g$ R
       这个试验看起来操作十分简单,其实不然。在以下这些环节上不注意控制,必然导  
8 v* F3 m! R8 I   致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y. ~+ A7 k4 E' e" Y' z
1.    测试样品的平整。由于球压仪是垂直压在样品上,样品表面不平整,就会导致压  - }3 F2 e, b' a
   痕的不规则,而出现测试结果的偏差。     
3 I& M5 i! q% O- n" p" }3 w2.    球压仪半球面部分的圆滑。这个部分容易被忽视。通常新的球压仪这个部分能满足标准要求,但一段时间以后,一些球压仪经过长时间与样品的高温磨擦,半球面部分会出现磨损,而导致半球面的不圆滑,这样状况的半球面作用到样品上,必然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
- G; B8 L5 a" F: A  H3.    试验温度及其控制。5 L) d; |" F2 d9 `
①    由于试验是在烘箱里进行,因而烘箱的指示温度就可认为是其箱内样品所处温度,但不少烘箱的指示温度与箱内样品所处实际温度并不一致,且相差很大,超出标准要求的范围(GB4706.1-1998要求为±2℃)。
" }5 T% N9 j& H  C3 v②    样品放进烘箱压上球压仪,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此时烘箱门必须保持打开,烘箱内 7 i7 W: t$ w% K6 z
  温度必然下降。当完成上述工作关上门时,烘箱内温度重新达到试验温度的上升过 , D* d7 O. Y& q- |$ G$ K; l9 @
  程往往会超过标准允许的温度上限偏差值(+2℃)而导致不符合标准的要求。例如:
' |- ?) K1 }3 l& o- W( d- C' M  试验温度为 125℃,开门放置样品后,烘箱再加热箱内温度会冲到130℃甚至更高,
, I& z! t) P9 n% w/ B* \! K; J  超过127 ℃的最高上限值。见图1。
: O: m2 B" O. R' e7 B3 B. W 三、解决方法5 G% R2 f/ C% S) m, e2 o9 U8 s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可采取如下的措施:( A+ h9 h/ m* E5 d- I) d! A5 E* h# u
1.    尽量取样品的平整部分,必要时可采取研磨的办法以使到样品表面基本水平.
# l+ Y4 z0 j- k: h2.    经常检查球压仪的球面部分,出现磨损应及时更换.* d1 I* g6 A, z- ?' ~
3.    为解决实际试验温度及控制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和探索,终于摸索出一种方法:     
, c* ]$ d1 {, e, @3 T1 w. {①    通过采用横合图表记录仪,在样品所处位置实施布点,对温度实时显示,实际试验温度就可一目了然.
9 L& S2 p9 o* o: T7 C) M②    使用横合图表记录仪曲线记录方式进行过程记录,并以人工辅助控制,就可     较好地实现了温度快速到达试验温度,而不出现温度超出允许上限值。具体实施
- `1 Z5 t5 P8 |6 Z5 x; x
4 S+ P7 ?1 n7 F6 q7 o: _* {$ m" @+ [, n9 @, D! w. U

  y+ r# @+ V; a- z: D$ L& I( @  R/ j' {2 I; Y) m6 N) x/ Z7 b
! m8 g: @8 {9 c7 P) n! Q
是这样的:首先将图表记录的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试验点附近,然后使烘箱加热到试验温度(例如125℃)并稳定30 分钟,打开烘箱门尽可能快地将样品放入烘箱并压上球压仪,迅速关上门,将烘箱试验温度设置为低于试验温度4-5℃(不同的试验温度调低的值略有不同,例如对于125℃则调低5℃为120℃),5分钟后,将烘箱温度设回原来试验温度。通过这样的控制,就使到温度曲线较平滑地接近设置温度。见图2。
- E$ y* K, Q: b+ R* W# u/ S
3 B" i, h. o1 B 四、总结% _: a0 a( [# z% A9 l$ Q6 ^
   通过上述的方法,就可使到整个试验过程的较好地满足了标准的要求,试验结果更 准确。这个试验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一些类似球压看似简单的试验,我们稍不留意,就会导致不符合标准的要求,而出现结果偏差。
作者: 007168    时间: 2009-3-9 09:25
请问做球压的时候,样品不需要预热吗?
作者: 小鸭的天空    时间: 2009-3-9 09:53
样板不需要预热, 但测试器械需要。
作者: wfp0803    时间: 2009-3-9 10:07
GB4706.1-1998与GB7000.1第13章有什么区别?
作者: 极度郁闷中    时间: 2009-3-9 11:53
GB7000的第13章的实验方法引用的是GB/T5169.20-1996 (电子电工产品着火危险实验)中的球压实验。但GB4706我没有研究。- c7 a) t' v, D$ x* x2 ~$ l8 @
样品有一个预处理,但不是预热。测试机器是一定要的。
作者: zjlncpbs    时间: 2009-4-25 10:43
测试机械的预热也是为保证器械的温度能达到试验所需要的温度
% [8 q2 U( c1 E- c我认为布上热电偶会更准确一点
( _6 ~; ~6 @# H, W6 }) |# f毕竟试验室人手操作的,有些操作上无法控制误差的
作者: barryyan    时间: 2009-4-25 11:38
怎么不见内容中所提到的图呢?
. Y9 C* d' U, m% C' f; w# F( A$ D% _另这个帖子在家电版块会合适点吧
作者: naen    时间: 2009-4-25 13:35
不错,学习了。压痕直径的测量也要注意,规定一个统一的方法,不然同一个压痕,不同的人测量,结果会不一样的。
作者: lgs8317    时间: 2009-4-25 14:24
写得不错,不过球压试验的在实际检验工作中,不合格并不高,球压最关键的还是测量,
作者: tianchi0305    时间: 2009-4-25 15:14
很精辟啊  我们 做球压的温度都是在球压仪器上在布一条感温线 我们是以球压仪的温度为准,烤箱的温度仅作为开始升温的参考
作者: roguenoob    时间: 2009-4-26 15:01
上次去Kingfa确认材料球压问题时也遇到温度在放入样品后上升超过标准问题,也是采用两次提温来解决的。" L; j, E% w/ k; V
但是个人觉得球压试验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测量值相差0.5mm,采用二次元测量,精度应该很高了。
& D0 Z% F' _; a% `, ~* m怀疑球压装置的差别影响最大,打算去认证机构做差异性试验。
作者: bbrooma    时间: 2012-10-23 14:33
有点道理,关键测量啊
作者: bbrooma    时间: 2012-10-23 15:13
太老了吧
作者: repus60    时间: 2012-10-23 17:03
09年的帖子浮上来了……
& T5 |( `8 a5 N" V: ]楼主用下调设定值来避免较大的温度过冲方法不错。) t0 c9 J% g, \/ p
在GB/T 5169.21-2006第4.2条注2貌似有说距样品支座表面中心下方3mm处安装热电偶以确定其温度。
8 U5 ?1 b# s1 r' L3 i& I3 b9 e5 G比起控制温度来说,准确测量压痕直径感觉更困难,在压痕渐变的曲面上找点要看花眼睛……
作者: love01314zjj    时间: 2012-10-24 14:23
样品预处理:试验程序   7 Q& ^9 p: M2 H2 q$ E7 [$ A8 D" K& m
样品预处理
/ D+ r% r. o3 k, ~1 L( J/ c 清洁试样:一般用棉球蘸酒精清洗试样
# h4 M2 V& Z. J3 t预处理:将试样放置在温度15℃~35℃和相对湿度45%~75%的环境中放置24h。
9 r$ P: R0 K/ J8 J
作者: love01314zjj    时间: 2012-10-24 14:27
IEC60695-10-2   21部分球压测试及方法  很详细




欢迎光临 安规网 (http://bbs.angu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