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网

标题: 导体直流电阻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hixue022    时间: 2008-10-29 13:13
标题: 导体直流电阻问题
请教:为什么导体的节径比越小,直流电阻反而增大呢?: I: s9 y8 N6 C0 }
谢谢
作者: alger    时间: 2008-10-29 14:03
有个公式, 导体的阻值跟截面是成反比. 和电阻率成正比,和导体长度成正比, 你想想,截面越小,一次通过的电流就越少, 电阻是体现对电流的阻碍能力大小的,所以电流越小,电阻越大
作者: wwnw_007    时间: 2008-10-29 14:29
由R=U/I可以知道的哟!!!电压恒定,电流变化与电阻是反比的哟!直流电阻值测量公司是R20=Rt•Kt•1000/L,      -表示在20℃时的导体电阻,- u' y9 N( R! u. P: g
        -表示在t℃时,长度为L米电缆的实测导体电阻,
4 S- S# R* R' i      Kt  -表示在温度为t℃时的电阻温度校正系数,! L5 r# Z6 Z, X6 S# @
      t  -表示在测量时的试样温度,( S3 q2 N0 `3 {, f' r! d4 n
      L -表示试样的长度。
作者: cableyzf    时间: 2008-10-29 16:14
1楼和2楼回答的原理都正确,但是并没有回答问题点。' U$ o2 M( n. L- Y1 L
直流电阻和长度成正比,这是非常正确的。
% s/ a  o+ _- ^: C5 B) y% Y3 m节径比是导体绞距和导体节圆外径的比值,对于单根线径和根数及绞合方式已经确定的导体,其节圆外径是不变的。因而促使节径比减小的因素为导体节距变小,进而使导体绞入率增大,再而使单位长度下的导体实际长度增大,最终导致直流电阻增大。
作者: wwnw_007    时间: 2008-10-29 16:18
引用第3楼cableyzf于2008-10-29 16:14发表的  :
$ n" a1 E0 Y& ~4 J1楼和2楼回答的原理都正确,但是并没有回答问题点。3 r$ C4 A4 t! ^
直流电阻和长度成正比,这是非常正确的。; H$ U( S! w( l% `! s
节径比是导体绞距和导体节圆外径的比值,对于单根线径和根数及绞合方式已经确定的导体,其节圆外径是不变的。因而促使节径比减小的因素为导体节距变小,进而使导体绞入率增大,再而使单位长度下的导体实际长度增大,最终导致直流电阻增大。
哦!原来与电线的制作工艺有关系的。谢谢楼上的朋友。学习了。
作者: HamHam    时间: 2008-10-30 09:04
我用通俗点来解释给你听吧...你看生活上的水管....水管越小它受到的阻力越大所以出来的水就少...水管越大它受到的阻力越小出来的水就多吖/ ....这样的道理你会明白吧...
作者: shixue022    时间: 2008-10-30 12:50
谢谢大家
; M2 O5 D0 e: G6 s明白怎么回事了
作者: tiants1007    时间: 2008-10-30 13:25
呵呵,工作以后把学校的东西都还回去了。
作者: pz02010    时间: 2008-10-31 09:17
导线的电阻和导线的横截面,材质,和温度有关系
, M- N$ a9 C+ U: K- f: _横截面越大电阻会越小,就和某一楼所说的水管一个道理,另外同一个导线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确实会有很大变化,但是不是成某个比例的关系,只是有个趋势:温度越高,导体中的电子越活跃,电流流量越大,电阻显示越小,反之则越大
8 j* M( }& S/ Z大概是这个道理吧
作者: cableyzf    时间: 2008-10-31 09:55
引用第8楼pz02010于2008-10-31 09:17发表的  :
) @/ e% d3 W. f" ]导线的电阻和导线的横截面,材质,和温度有关系+ T7 @; w: \$ I  \. f
横截面越大电阻会越小,就和某一楼所说的水管一个道理,另外同一个导线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确实会有很大变化,但是不是成某个比例的关系,只是有个趋势:温度越高,导体中的电子越活跃,电流流量越大,电阻显示越小,反之则越大1 r2 V. p/ r% p
大概是这个道理吧
这个讨论的是原理问题了。
2 f/ {# o$ y- J1 t- v! F对于导体直流电阻,其电流本身实际上电子流在加载电场的情况下反向流动形成。. `3 ]) e2 D* Y6 S) `1 W
温度升高时,电子的活跃度提高,跳离的可能增强,因此电阻越大。这个原理刚好是与绝缘电阻的原理相反的
作者: leoluo    时间: 2008-10-31 11:55
引用第9楼cableyzf于2008-10-31 09:55发表的  :8 D7 F/ v# ?; o, N! r

. y+ z; e- K8 U8 Q# L7 _/ z1 P* _这个讨论的是原理问题了。
/ j1 }! R5 E7 F- H. M+ W对于导体直流电阻,其电流本身实际上电子流在加载电场的情况下反向流动形成。, P/ U. o% b0 A. ?
温度升高时,电子的活跃度提高,跳离的可能增强,因此电阻越大。这个原理刚好是与绝缘电阻的原理相反的
支持Cableyzf说法,好比我们吃大麻花,麻花纽得越厉害,实际量越多呀.
作者: archheli    时间: 2008-10-31 15:08
引用第3楼cableyzf于2008-10-29 16:14发表的  :
$ j; @& z$ g: y6 X/ z) @. Z7 @, c1楼和2楼回答的原理都正确,但是并没有回答问题点。: y1 x7 Z2 f5 Y4 b
直流电阻和长度成正比,这是非常正确的。
1 P) i1 J! f" H! `节径比是导体绞距和导体节圆外径的比值,对于单根线径和根数及绞合方式已经确定的导体,其节圆外径是不变的。因而促使节径比减小的因素为导体节距变小,进而使导体绞入率增大,再而使单位长度下的导体实际长度增大,最终导致直流电阻增大。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作者: jeremyho88    时间: 2008-11-3 15:59
我比较怀疑测量的结果。虽然有绞入,但毕竟是互相接触的,只要不是扭的过分细。
作者: cableyzf    时间: 2008-11-3 17:12
引用第12楼jeremyho88于2008-11-03 15:59发表的  :
' ]$ Z$ C1 ], @: D( u" w我比较怀疑测量的结果。虽然有绞入,但毕竟是互相接触的,只要不是扭的过分细。
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解释这个问题可以用弹簧来进行。7 Z5 p! t' {0 ?. T2 u
普通弹簧为何能够被压缩并且在压缩后还能够复原?其一是因为弹簧本身的弹性,其二还因为弹簧的每一圈并不是紧紧靠在一起的,而是有间隙,因此能够被压缩。; |1 K8 z5 @4 Z/ i! y# h( s
普通绞合导体就像普通弹簧一样,外侧本身的绞合环节并没有完全靠在一起,而是有一定间隙,因此当绞合节距变小时,其长度是增加的,导体电阻也是增加的。
8 v! {0 d! r& t如果绞到极限,即达到小于极限节径比,则理论上其绞合环节完全靠在一起,形成一个类实心导体,其电阻应该变小。但是这种情况从来没有人绞过,因此具体数值变化说不清楚
作者: honry    时间: 2008-11-3 19:25
亦即铜丝绞距越小,即用铜量会越少,则当然直流电阻越大,则越易引起过热而火灾。 因此,在工厂中UL较注重铜线/芯线的绞距问题啦。
作者: cableyzf    时间: 2008-11-4 10:15
引用第14楼honry于2008-11-03 19:25发表的  :* V6 b0 g9 C* U8 T+ M& @
亦即铜丝绞距越小,即用铜量会越少,则当然直流电阻越大,则越易引起过热而火灾。 因此,在工厂中UL较注重铜线/芯线的绞距问题啦。
是否笔误?亦即铜丝绞距越小,即用铜量会越
作者: leoluo    时间: 2008-11-4 16:38
还是要把楼主的问题解决,我们不要偏离了主题.好比老毛一辈子都要闹革命一样.主题不要丢了.
# u/ C9 n0 W4 C3 Z, i      为什么导体的节径比越小,直流电阻反而增大呢?刚才各位大侠都说明了原因,本草民再补充一下.
+ b! M" o* W" t      拿一米的电线为例子,不同的绞距理想情况下拉直后的长度有1.1,1.2(仅仅举例子)显然1.2米的那根绞距小.可是电流在1.2米那根跑的距离当然长了,电阻也就大.道理就是这样.另外我需要说明一下UL也曾经做过试验,电流在铜丝和铜丝之间的表面接触是基本不导电的(不想多解释,尊重人家试验结果罢了).所以电流在导体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直线1M,这个道理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电缆工艺.
作者: hrblg    时间: 2008-12-17 14:00
导体节距减少,大截面紧压导体对截面有影响,但通过调节节距变化截面只有0.5~1mm2,对测试的影响不大。
作者: xijianli    时间: 2008-12-17 14:37
学习了。。。原来汲及到电线的制作工艺啊。。
作者: billma    时间: 2010-10-27 08:45
绞合导体测试电阻我们不可能把节距放松再测长度,此肯定是多于一米(相对未绞)的电阻值了。
8 U4 _" G6 Q- p* o那么圆形护套线,芯线是绞合的,我们测导体电阻是抽取芯线拉直测试还是剥去外被头部测试?




欢迎光临 安规网 (http://bbs.angu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