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网

标题: 【请教】温升布点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8 18:24
标题: 【请教】温升布点方式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温升测试的问题,想了想最近自己布点遇见的方式,' R- w& s4 a1 K3 D) D

8 @, W, @7 W2 h  P& o画了个图,不知道这些错误的方式对温度的误差有多大了。- t, k8 o3 [4 n* c) g( {7 t# `

: K4 r- h; e! ?& b+ F! `说明的时候,注明下图几,有什么影响了 谢谢哈/ X: S7 d- h4 h+ ?. y

0 w4 ?+ }( [5 L3 s9 {' Y# q7 M163不能传图了 不知道怎么传图上来了
4 ]+ E5 x5 n% ~
4 {$ o- W& k  o  t) O5 E* D, x弄成附件了
; A2 d3 ?! M, e* S# F8 v6 ^( d0 e/ C9 z& g) K! `9 ~5 M/ ~
PS; 图5、图6探点没在被测物表面,因为有时是用胶水粘上的,存在这种可能
8 W6 ~  c! Y+ q$ }2 T" J7 P0 Z
$ q# G/ P0 [* @- U% J只是讨论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误差
- F7 Y9 n: p$ K# Q# D. [
5 l0 ]$ g! [2 c# n也不知道该发那里,就发综合区了,麻烦版主帮忙找个地放下了,谢谢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8 18:26
居然能看见图,黑色的地方表示与被测物接触的地方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9 11:03
都差不多?误差不大1 r, ^( Q3 a0 ?8 p0 m- r" C
为什么没人提示下了
作者: longclever    时间: 2008-10-9 11:2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9 11:38
回楼上的大哥,因为才做安规测试不久,还在摸索中也没人可问,所以不清楚这些做法的到底差异有多大0 W! c/ n$ m! I
, s  {) Y( G* C$ S
因为有时拆点,断点,重新打点,也没完全做到标准做法,偶尔的热电偶金属露出很长,以至于上面图的接触。
/ S  T7 B- o3 ~( m3 z
! V8 t  b% a% P5 e2 Y谢谢  现在明白了
作者: 花开花谢    时间: 2008-10-9 11:50
如果探头离开被测物体的表面的话,就成了测环境温度了,会比直接测表面的温度要低一点, u: m+ G$ q0 a

, }8 C" l: @- B! ~% }热电偶线放在那里对测温是不会有影响的,因为测温是在探头的焊接点测得的
作者: 雨花石    时间: 2008-10-9 12:28
图5和图6差异会比较大,测到环温了,如果有空气流通那偏差就更大,前面几点应该差异不会太大吧;你们测试要经常爆点吗??建议你们买好点的胶水,虽然贵点,但电偶线的损耗会少很多。
作者: barryyan    时间: 2008-10-9 12:37
针对在临界值附近的温度,我们在目击的时候一般会选择用5,6图的方法去做
4 O- S  h8 D5 J% ~8 x
' Q* e% P6 f; e' Y但在自己预测的时候一般是按最严酷的方式去测试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9 13:35
引用第6楼雨花石于2008-10-09 12:28发表的  :0 S4 m* C! u" b7 w: Z- n
图5和图6差异会比较大,测到环温了,如果有空气流通那偏差就更大,前面几点应该差异不会太大吧;你们测试要经常爆点吗??建议你们买好点的胶水,虽然贵点,但电偶线的损耗会少很多。
- c  e. r6 v+ o9 h- M. j
+ w0 Y' G3 V4 A* z# u) Q" ^8 o
粘的太死,稳稳的取不下来
作者: 狼行成双    时间: 2008-10-9 13:44
图三是正确的方法!左边两点固定,右边一点是测试温度的点
作者: jiangping    时间: 2008-10-9 14:06
引用第3楼longclever于2008-10-09 11:20发表的  :
1 M! _. ?" D4 ~9 k( y. R2 X7 {做这些图很有创意,不过首先楼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不论是k型还是j型温度线,它感觉的温度只有一个点而已,就是顶端熔焊在一起的那个点,所以不论你怎么放后面的多出来的线,它始终都是感应点附近的温度。所以,采集温度的准确性与否取决于温度线焊接点的放置问题,而不是后面那些长出来的线的放置位置。 0 w- t6 ?; n8 \: h% v
    准确采集温度的条件是首先焊接点要牢靠,不能有虚焊,焊点不能太长,尽量形成一个光滑的圆点,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理论上只能有焊接点在外面,其他的都隐藏在保护套里面),其次是温度点放置。如果是塑胶件,温度点要紧贴胶料的表面,并用胶水或者其他沾合物固定牢靠。如果是金属表面,下面要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然后再用胶水固定。
$ p4 W0 c6 C+ k% ~/ g* N   

" t1 _# R1 N' y+ g0 z& O解释得真好!  \; H4 _# }" V* x" ]" Q# z0 i7 H( i
! w2 N5 ^8 o5 ?3 T# \* `1 w! E+ C
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金属表面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
4 n$ L; {/ P. ~' p8 u$ V- ]7 ]3 m* j
谢谢!

作者: kinglxj    时间: 2008-10-9 14:11
引用第3楼longclever于2008-10-09 11:20发表的  :& Y8 M* o7 f8 L2 P  ^8 `
做这些图很有创意,不过首先楼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不论是k型还是j型温度线,它感觉的温度只有一个点而已,就是顶端熔焊在一起的那个点,所以不论你怎么放后面的多出来的线,它始终都是感应点附近的温度。所以,采集温度的准确性与否取决于温度线焊接点的放置问题,而不是后面那些长出来的线的放置位置。 # B. Y4 X1 x' a. @2 b! h
    准确采集温度的条件是首先焊接点要牢靠,不能有虚焊,焊点不能太长,尽量形成一个光滑的圆点,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理论上只能有焊接点在外面,其他的都隐藏在保护套里面),其次是温度点放置。如果是塑胶件,温度点要紧贴胶料的表面,并用胶水或者其他沾合物固定牢靠。如果是金属表面,下面要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然后再用胶水固定。 9 z* |6 f4 V) M! s5 T
   
, O6 k% J" J4 d& @
回答很全面啊!
7 [+ T( d3 c' w"温度只有一个点而已,就是顶端熔焊在一起的那个点"" Z* z% R, I9 s' K6 ?' T
其他点的接触是无效的,结果会有偏差,具体偏差多少就不知道了!- c9 Z( W  L  n8 ]$ H
顶端裸漏部分最好不要超过5mm,1 j& ^& o, v1 d- G( ]
顶端部分如果有大的电压,就要考虑仪器的耐压情况(很多仪器不能承受高压)
作者: ajay    时间: 2008-10-10 13:37
引用第3楼longclever于2008-10-09 11:20发表的  :0 O1 ?( G! c. L1 A; l& a% t
做这些图很有创意,不过首先楼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不论是k型还是j型温度线,它感觉的温度只有一个点而已,就是顶端熔焊在一起的那个点,所以不论你怎么放后面的多出来的线,它始终都是感应点附近的温度。所以,采集温度的准确性与否取决于温度线焊接点的放置问题,而不是后面那些长出来的线的放置位置。 : p4 ^4 z' }+ p# b" K. B9 x  d
    准确采集温度的条件是首先焊接点要牢靠,不能有虚焊,焊点不能太长,尽量形成一个光滑的圆点,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理论上只能有焊接点在外面,其他的都隐藏在保护套里面),其次是温度点放置。如果是塑胶件,温度点要紧贴胶料的表面,并用胶水或者其他沾合物固定牢靠。如果是金属表面,下面要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然后再用胶水固定。 3 G& _5 q0 E$ g7 d4 r  J" g, V' v
   
"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说法不正确。4 I& d& i4 ?) f. g( \9 Z2 X
热电偶导线是有内层绝缘和外层绝缘的,内层绝缘到焊点顶部剥离的长度为1.5mm,外层绝缘到焊点顶部的剥离长度为15mm。(出自CTL 决议)
作者: barryyan    时间: 2008-10-10 13:41
同问:
3 E# X. n& z9 K( O! r& `
) `. S/ T. g( X" |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金属表面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
作者: caballo3157    时间: 2008-10-10 13:50
引用第13楼barryyan于2008-10-10 13:41发表的  :
  `( H- @. p0 T: X1 S; t) s同问:
$ I, ~8 F! I( s! f+ p2 a
: a7 d2 G' h8 ~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金属表面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
: S$ r% y$ c  B* j& H
尽量薄---为了导热尽量少受影响;0 z) ^7 L( N. E# H7 }1 i9 `( d
胶布——为了绝缘,防止分流影响测试精度。
作者: ajay    时间: 2008-10-10 14:02
引用第13楼barryyan于2008-10-10 13:41发表的  :2 E4 A+ L, Q# ]9 ]; q! q& I
同问:7 V$ _4 C# f0 @5 b

$ m( E7 r; M2 g8 C  y. X* q/ N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金属表面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
想想热电偶的原理你就知道答案了。
作者: gg195846    时间: 2008-10-15 01:10
你们真行!我是新手不知道你们那么多!现在看了明白许多!呵呵
作者: playa666    时间: 2008-10-15 09:02
对于楼主的图我有一个疑问:
" [  [' |8 L$ h- P* d9 e/ H8 C) f+ ]: A4 \
正常的热电偶,它的两条线外面是有一层绝缘层的,一般不会分开,两条线应该是并在一起的,为什么楼主的图上都是分得很开的?
9 G/ k% f1 V" `4 H( |& r8 i6 y) t% v9 y) m7 z* \& |1 g8 V
还有就是如果热电偶前端裸露太长的话,有可能会碰在一起,两条线碰在一起的话,它测试出来的温度就是离仪器最近的那个点的温度,而不是前端那个点的温度。
作者: luqing_sz    时间: 2008-10-15 09:11
引用第13楼barryyan于2008-10-10 13:41发表的  :
: t9 e" ~6 G! @0 E3 S& Y同问:1 S: Z5 Y9 x$ N1 r
# l  R7 y; I2 P( ]9 h4 W
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金属表面先铺上一层尽量薄的胶布???

( T1 W3 e0 t6 Y& H) A" J+ q; V如果布在金属上可能有静电,会导致打点走线不稳,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热电偶点需用导热胶纸包好.
作者: DavidChiu    时间: 2008-10-15 09:14
引用第15楼ajay于2008-10-10 14:02发表的  :
2 m2 l7 ^2 N8 V3 h. C* O* U6 Z! J" F% _) F
想想热电偶的原理你就知道答案了。

( L" ?, v3 s8 v$ W. \學習了,原來還有這一點....
8 t  ?' S* P9 f3 B平常在測試時,只有在量測coil時,發覺可能是帶電的狀況下,才會先以mylar做絕緣後再上線!!!
& w# E, g8 w0 p: O" w; K) ]因為也還沒有遇過,在金屬外殼上會先貼一層絕綠膠帶在上線!!
作者: 阿鸡米得    时间: 2008-10-24 14:29
引用第17楼playa666于2008-10-15 09:02发表的  :/ Z) M/ }+ [0 G) M! H( K/ V" g3 w
对于楼主的图我有一个疑问:
1 w; D3 m3 r1 m- ^1 L0 s6 l# ~* E: M/ o3 d7 z5 H1 L4 x+ O* f
正常的热电偶,它的两条线外面是有一层绝缘层的,一般不会分开,两条线应该是并在一起的,为什么楼主的图上都是分得很开的?/ J6 g5 i. x4 [( C0 H2 d. C
* c5 K; a: @# E
还有就是如果热电偶前端裸露太长的话,有可能会碰在一起,两条线碰在一起的话,它测试出来的温度就是离仪器最近的那个点的温度,而不是前端那个点的温度。

8 d6 v/ I  z# D/ N% N1 N
& D( j% _& W8 y6 @$ f4 e% u/ J有时测试比较急,前面的那绝缘也是不好弄。一不小心就弄多了
作者: jiangping    时间: 2008-10-27 13:58
引用第15楼ajay于2008-10-10 14:02发表的  :
3 o/ w5 W6 E: R  b  |. j! |: _0 u2 Q9 C7 T+ M6 c( j' |
想想热电偶的原理你就知道答案了。

. L8 W0 r$ u1 Z& a* X
3 A, A7 q" Z6 p如此地解惑是不是太简单了!
作者: jiangping    时间: 2008-10-27 14:12
引用第12楼ajay于2008-10-10 13:37发表的  :/ L) T' b" _; k. {2 ~2 @2 e; h$ ~
8 A- p& ^& Y. U3 l
"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说法不正确。- f2 K9 Q5 Q7 S' e
热电偶导线是有内层绝缘和外层绝缘的,内层绝缘到焊点顶部剥离的长度为1.5mm,外层绝缘到焊点顶部的剥离长度为15mm。(出自CTL 决议)

3 U9 A% O" O7 T
) f" F) ?1 m  r" x6 e因为是好帖,所以再来顶!
6 y$ L  [* \6 D! @8 b觉得longclever朋友解释得非常好,至于"焊接后不能有温度线裸露在外面",longclever朋友已经有注释了“(理论上只能有焊接点在外面,其他的都隐藏在保护套里面)”,理论上的说法当然正确!9 Z# D. v8 K# u/ e* ]5 z, |; ^

. z1 f  H- O2 _CTL决议中规定的长度距离“1.5mm”可以说是尊重了现实的可操作性——不知道ajay朋友是否使用过热电偶线碰焊机,你总得有个裸露的电偶线的长度让碰焊机的钳子接触吧,要不然怎么夹啊!9 Z2 t. t  N8 F# T) c# v. X
ajay朋友肯定是把碰焊机的原理给忘了!





欢迎光临 安规网 (http://bbs.angui.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