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VS失败项高昂整改费用VS安规条款理解加深
帖子名字有点长,但内容确实不少,我在小家电领域工作时间不短,跟进的项目也比较多,但与安规失败整改相关的案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记得刚做主持做小家电那会儿,是做一款如图所示hand blender,ID设计的也非常漂亮, 为了设计好这个产品,光IEC60335-1及IEC60335-2-14标准我看了不下3遍,加上香港工程经理对产品结构都认可,大家也觉得不会有太大问题。于是投模吧,后来将出模样板交香港那边相关认证机构。他不看不打紧,这下出问题了,IEC60335-2-14标准的条款20.103通不过,原因电动开关结构通不过40mm球体测试(现在想来,这个条款是非常有道理的,例如仍通电但停机的hand blender的点动开关不小心滚动到一个凸台上,而你的手刚好挨着底部刀片,想想就不寒而栗),既然IEC60335-2-14标准20.103通不过,点动开关结构肯定要更改,相关的 ID设计也要更改,结果是:相关模具重开一套(花费约3万),好歹认证通过,但客人对于更改后的ID不满意,订单减少到原来的50%不到,大老板在得知模具要重开时脸色不好看,但得知订单要减少时,你知道:他气疯了。而当时的我,做设计的初哥对于那时情景自然印象深刻,至于对于那条标准的理解————我们项目组称之为”103”专案。
http://www.cuisinart.com/share/img/full/426_full.jpg
另还有一个案例,至今仍觉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古人这句话是总结是如何之经典,那时是有一款已在欧洲市场销售过的咖啡壶,大家知道coffee maker 欧洲标准为IEC60335-2-15 。介于其欧洲市场销售情况形式良好,客户想开拓北美市场。
工程部的工程师都认为这是一个简单项目,安规方面UL和IEC之间主要差别不就是那么几条吗,没问题,这不,连安规工程师都认可了。有时,太乐观的确不是件好事,去申请UL的样板做好后,送检台湾UL问题出来了。UL1082 33.1.22不能通过。其原因如下:
UL1082 33.1.22points on the surface of an appliance employing an open or D-shaped handle are not considered likely to be contacted if
b)a through air spacing of not less than 1.5inch (38MM)at the index finger tapering to 1.25inch (32mm)at the other end of the hand is provided from the gripping surface to the hot part
现有玻璃壶的手柄外形达不到上述UL要求,其手柄内表面距玻璃杯身尺寸不合上述要求。我们那款玻璃壶的手柄与玻璃壶之间没有形成“barrier”。看来专业机构就是专业,千万不要自称高手,半桶子水会害死很多人的!结果是重新开手柄模,进度拖后40天,由于前期对客户的乐观承诺,弄得客人用气势雄伟的排比句狠*市场部一顿,接下来,市场部狠*工程部的工程师一顿……。
http://img.alibaba.com/photo/205826334_1/Coffee_Maker.jpg
举上述两个案例,想对安规人说几句:
千万要注重安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否则,造成高昂的整改成本会随之而来,后果狠严重!
不要以为将某类安规标准读了好几遍,你就是某类安规标准高手,不要盲目地自称高手,半桶子水会害死很多人的!
最后,希望各位网友也举举相似案例,以帮助大家相互提高。最好是与IEC60335标准相关的。
此贴为JACKY921原创,请勿转发! 谢谢楼主的文章,提醒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哟!!!安全标准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是新产品的基本要求。。。 我们公司也有产品,当时开案时没有考量安规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模具开出来后..作废....当然,被K是少不了的..
经验的累积是建立在MONEY的基础上的........... 看来楼主还是没有找到关键点,开模之前找认证公司的工程师咨询一下,最好带着样品去,如果关系好的话这个会是免费的, 但是工程师不会保证开模出来的产品一定没有问题,这个主要是光看图纸还是不能完全判断的,但是他会给你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你节省很多钱.当然产品出来后还是在那家机构做认证的话速度也要快很多,少了很多整改嘛,
不信你可以试试,认证工程师还是比较好说话的. 引用第3楼大侠风清扬于2008-12-24 11:46发表的:
看来楼主还是没有找到关键点,开模之前找认证公司的工程师咨询一下,最好带着样品去,如果关系好的话这个会是免费的, 但是工程师不会保证开模出来的产品一定没有问题,这个主要是光看图纸还是不能完全判断的,但是他会给你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你节省很多钱.当然产品出来后还是在那家机构做认证的话速度也要快很多,少了很多整改嘛,
不信你可以试试,认证工程师还是比较好说话的.
“认证工程师”?其实第二个案例是认证工程师是参与了的,但可能其没有跟过UL1082,
单独靠某个认证工程师还是不可靠,现在如果专业机构只是派某个工程师提意见我已只将其看法作为参考,多数是带着快速成型手板去认证机构咨询(不仅限于一家之言)。
发此贴目的,是希望能提醒做厨房小家电的网友不要重蹈覆辙而已。 权威认证机构的安规工程师呢,还好一点,针对不同的产品有专门的工程师在负责,可以给你很专业的指导意见。但是换作是小公司的安规工程师呢,他们大致只能做一些小家电类的产品,不是专门负责一种具体的产品,所以那种“百通”的想法就真是太幼稚了,他们遇到一个产品,就去参照一个标准,做多也就是对一两个标准熟悉一点,或许只能针对标准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解答,你问其他的他就不知道了。现在哪里有产品、标准全通的工程师啊!那这样的要求也太高了。难。 引用第4楼jacky921于2008-12-25 15:49发表的:
“认证工程师”?其实第二个案例是认证工程师是参与了的,但可能其没有跟过UL1082,
单独靠某个认证工程师还是不可靠,现在如果专业机构只是派某个工程师提意见我已只将其看法作为参考,多数是带着快速成型手板去认证机构咨询(不仅限于一家之言)。
.......
这样做才是正道。如果不在每一步着手之前都请认证机构确认过是很冒险的事,是绝对做不得的。并不是说认证机构的工程师水平一定比你高,而是马有失蹄,谨慎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充分的沟通总归是有好处的。 学习了,标准确实不是一看两三次就能读熟的东西. 有问题再去看,才发现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页:
[1]